2016年春节后,国家粮食局一封《关于抓紧推荐参与超期储存粮食定向销售加工企业初步名单的函》流入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各地轮换等陈粮泄库传闻不断,没有了市场预期的节后阶段性反弹,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急转直下。 定向粮“定”在何方? 市场原本预计2016年1月初开始出库的定向玉米销售,目前来看似乎“卡了壳”。因为加工性质和粮质所限,目前讨论的定向销售玉米基本为2012年产陈粮,从市场及企业多渠道流出的意向及成交价格来看,1300元/吨粮库直接装车价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但是问题来了,2012年产玉米或只能定向销售给酒精加工企业,而且是国企性质的领头企业,2013年产定向或又局限在东北产地,前期一度寄希望于低价采购定向粮源的各地零散加工企业,如今却慌了神,面对日益消耗的贸易粮源,采还是不采是个难题。 轮换粮“轮”向哪里? 2015年11月出现“临储一次性转国储”提法,而后来市场传闻2016年3月即将开始以市场贸易形式销售陈粮。尽管有吉林等产地2013年产玉米1700元/吨以内出库签单或有运费补贴,以及东北、华北产地轮换粮源在1600~1700元/吨不等的价格少量成交,但目前来看,尤其是在南方主销区市场,轮换粮签单寥寥,整体市场声音为“差粮没人要、好粮价还高”。 5月之后,伴随育肥猪饲料需求回升,西北、华北优质贸易粮源以及进口玉米能否持续匹配用粮所需是个问题,收储结束后的拍卖定在何时、底价又怎样谁也猜不透。现在的低点备不备货,企业表示很纠结。 库存粮“压”到几时? 当然,将近2.7亿吨的国内玉米库存压力仍存,通过面积下降以调供需和价格下压以阻进口的改革迫切性不容忽视,但保证供给和收入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目前的市场成交底部已接近产区承包种植成本,除产能过剩行业之外,原料低位已为下游加工企业提供了可观的效益和收入,宏观经济回暖、生猪等下游消费提升,整体不超1个月周期的加工企业备货,叠加目前三成不等的新季玉米贸易余量,市场底部受到支撑。 中储粮把控陈粮出库节奏,价格贴近市场、供给满足所需,优质粮源集中流向国储,也为未来调控提供了基础。整体来看,后期国内玉米市场涨跌空间均有限,平稳前行概率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