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总产销较各省区产销总和平白无故增加了30万吨,糖协用所谓“根据销区调研实际情况把总数上调”来掩饰数据的无法对应,或许是提前将9月预售或者是临储糖解质计入其中。正所谓没人会犯如此明显的错误,很明摆是有意人为调整的,应该是为了配合国家的抛储进行,略调数字造成榨季末可能会缺糖的假象,毕竟其他各品种的去库存已在进行中,棉花甚至有一部分国储已不是亏损拍卖,唯独白糖的储备迟迟难以出库,农产品去库存毕竟是国家战略,也许国家部委都只会去听一个销售数字的总量。其实没有太多臆测糖协意图的必要,毕竟市场永远只会说实话,注定过剩的国内供需也不可能被一个可笑的数字左右。近日广西凤糖因报价相比其他糖厂便宜且质量不错因此成交一直维持在大几千吨,而其他各大制糖集团则仅有数百吨的销量表现一般,云南现货成交更是较前期大大萎缩每日成交仅不足2000吨,在所谓的“中秋备货旺季”过去之后,我们对后期市场的成交有些悲观,毕竟中间商囤货需求已经不大,市场在后期数月很难看到需求回暖。短期内走私糖依旧难以入境,边境管控严格走私商难以装货。
最近跟很多友人交流(包括做现货的和期货研究的),大家似乎都有一个比较接近的观点——在未来的1年甚至2年中白糖的市场波动率会越来越小。自2014年的进口许可开始国家政府部委和糖协为了稳定糖价做了诸多事宜,当前又在国内市场依旧处于过剩状态的前提下被迫进行抛储试运行,整个国内市场的供需结构已经被政策强势抚平,上有国家抛储作为价格压制(不同于棉花等品种,白糖过剩状态下无法因为抛储节奏而造成价格上涨),下有一些虚无缥缈的宣传性缺口促使有些不太了解市场的资金进行不多头配置,国内糖价将会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无论上下都难见400点以上的行情。若要打破这种平衡,只能寄期望于宏观或者美糖出现一些特别大的黑天鹅事件,再或者就是随着时间的推迟将国储这个巨大的供给压制释放殆尽,当然要将700余万吨国储抛完估计也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了。
白糖正在逐渐失去其投机交易价值成为有一个政策导向的死品种,在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并不是期货投资者,毕竟在白糖这一标的失去价值的情况下还有太多投资标的可以选择,而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传统贸易商则面临着巨大的再次洗牌。在没有行情波动的情况下传统贸易商失去了其最好的盈利手段,再加上基差贸易商的异军突起,当前基差贸易商的体量已经严重挤占了传统贸易商的市场份额,基差贸易商也使得生产端糖厂到消费端终端企业的对接更加流畅(售货价格也更加低廉),整个白糖市场的贸易流结构必须得到重新判断。基差贸易商巨大的资金优势(往往都是投资公司主导的基差交易)和巨大的市场吞吐量(数万吨甚至十几万吨,这已经达到了一个大中型传统贸易商的体量)再度抹平了市场的波动,甚至连期现货各合约之间的价差出现半点错估也会被迅速发现并且纠正,这也更加使得白糖未来2年的价格波动率将进一步下降而彻底成为一个难以交易的鸡肋品种。现在说这些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若是贸易商看到这里建议还是对此防范于未然。
当前外盘处于严重的资金市中,虽然基本面已经不支持,三季度原糖贸易流依然过剩,但是毕竟原糖已是所有大宗商品中基本面最好的品种,基金难以找到更好的头寸配置,近30万的基金净多持仓只能被迫深埋其中无法动弹,这有些类似于去年混沌10万手单子压制了国内白糖盘面,如果不出比较大的幺蛾子其价格难以出现趋势性行情。因此虽然内外反套做出国内进口利润的交易逻辑非常清晰,毕竟原糖价格在缺失中国这一最大买家的情况下不会维持太久,但是资金的硬撑确实带给这一投资组合不小的风险,而内盘唯一具有操作价值的也就是陈糖(尤其是云南低价糖)对郑糖01合约的期现回归,有资金优势的贸易商完全可以考虑如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