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我们都知道,中美两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是近两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许多人意识到,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很重要,这不仅关乎着相关国家的民生,也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管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对重塑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意义重大,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志勤:我对这个新型关系的建立充满期待和美好的祝福,因为世界需要一个崭新、平等的国际关系,这将给世界带来安全。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绝不能忽略或轻视建立新型的大国和小国的关系,这个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比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更加难以建设。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为中国建立新型的大国与小国关系提供了最好的战略机遇,我们切不可有丝毫松懈。 据了解,和“一带一路”有直接关联的国家多达60多个。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属于我们常识概念中的“小国家”,这些国家无论在面积、人口还是经济规模等方面均很小。这些国家在常年的国际交流中积累了复杂难言的经历,警惕性很高,时常怕受大国的欺负,而且比一般国家还要敏感,常常需要找一个靠山来保护自己。所以,这些国家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挑拨,会和其他国家结盟,反对真正的朋友。这种把朋友当敌人,是非不分的尴尬在国际事务中屡见不鲜。 中国现在有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可以向世界表明,国家无论大小、经济强弱,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将获得同等的尊重和发展机会。在我看来,为了消除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疑虑,中国在推行落实相关计划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应当让这些国家真切感受到中国的诚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项目目的国建立有关的“研发中心”,真心实意地帮助所在国培养技术服务人员。以往的事实证明,在国际交往中,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以心换心”。 第二,中国要舍得时间和精力,帮助项目所在国的人员来到中国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的培训,不仅让他(她)们学会技术,而且让他(她)们受到必要的文化熏陶。这种文化沟通对于两个国家的未来十分重要。德国曾经有花巨资培训来自中国等后进国家年轻人的计划,并称之为“为未来投资”。中国在执行“一带一路”规划时,应当具有长远规划,不应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要着眼未来,既重视基础建设项目,更要重视人文培养,这才是真正的基础建设的基础,是建立新型大国与小国关系的重要保证。 对国外年轻人的培训必须要有中国企业参与,就是要鼓励中国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有外贸业务或有“走出去”发展意图的企业,每年都要吸收部分外国的受训者。因为这是在培养未来的潜在客户,培养未来的市场,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以德国、美国为例,那些三十年前培训过中国人的企业,后来绝大多数都在中国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许多在这些国家学习过的中方人员后来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他(她)们就成为这些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推销员”。中国企业必须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绝好机会,在全世界培养自己的“粉丝团”,这样,将来他她)们就会成为中国企业忠实的伙伴和支持者。 第三,要学会拜小国为师。世界上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自身的特长,我们切不可因为小而忽视这些国家。尊重并信任小国,真心交朋友,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总这,中国要建立“一带一路”,肯定少不了沿线国家的参与和帮助。这些国家的潜力和各自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有益补充。因为,世界诸事,不是仅靠几个大国就能摆平的,许多事情没有小国的参与与帮助,很可能最终一事无成。美国与中东诸多小国关系历来不和,仗势欺人,引发各国反美情绪高涨的教训值得中国引以为戒。中国可以在开发“一带一路”强化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重塑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中国梦”提供双保险。当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实现新的平等、和谐之时,就是世界走向大同之日。 要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与对接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如何推进“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与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