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三口一个星期大约要5斤蔬菜,8元一斤,一个月160元。”葛鹏霞说,看似偏贵,但定了菜后全家人都不喜欢到外头吃饭了,反而省了不少,“最重要的是安全、健康,这是钱不能衡量的。” 不仅如此,因蔬菜结缘,葛鹏霞还和不少妈妈在亲子活动中成了朋友,大家和村里的村民也有了交往,更重要的是,孩子得以亲近自然,“女儿平时挺内向的,但在地里跑、参加农活,我会发现另外一个活泼勇敢的她。” 相比之下,农户的账就没那么好算了。 去年,高清蓉的6亩地一共为她创造了12万元的收益,可光快递费就花掉了2万元,“三个工人一年的工钱是6万多,租地花费1.6万元,再刨去其他的种植成本,剩余的不多了。” 能否再扩大规模?“做生态农业,不能规模太大,否则必然带来监管问题。”郭晓鸣认为,目前生态农业缺乏监管主体,种植过程全靠“道德约束”,如果规模急剧扩大,监管不力,反而会出现更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高清蓉决定“止步”于6亩地。“一个人最多能管2亩地,再多,就没精力了。”她把“盈利点”放到了亲子活动上。“每次活动都能收入2000元左右,一年下来,能赚2万多元!” 唐亮则把20亩左右视为“基本的理想盈利点”,而扩大规模则通过“带动”来实现。去年,他搞了一场“家庭总动员”,给自己的亲戚讲解生态农业的知识和效益,吸引了伯父、舅父等参与到其中,全家种植面积达到30亩。 唐亮希望,在牛角村,能形成一个“生态社区”。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