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质量提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适应新常态,正确地认识新常态。很重要的一点,既要保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质量在提升,第一个数据,全年劳动生产率在提升。2014年全社会的全年劳动生产率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这个概念分子是GDP,分母是全国的就业人员。第二个数据就是去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4.8%,为什么能下降得比较多?服务业在成长,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长得快,而且能耗比较少,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 第四,民生改善。发展为了谁,发展为了什么?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老百姓收入的提高。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1—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长9.1%,这些数据大家也可以对比。民生改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才是最主要的收入渠道。 总之,2014年真的不容易,困难很多,我们取得的进展也不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谢谢你。 金融时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您确认一下,您刚才提到2014年年末中国官方统计失业率是5.1%,请问一下是这个数字吗?第二个问题,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行表示,根据PPP这个方法来衡量,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请问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马建堂:谢谢你。目前国家统计局城镇调查失业率还没有正式发布,正式发布的数据是人社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5.1%左右。 关于第二个问题,联合国委托世界银行,从2011年起开展了新一轮的购买力平价,也就是PPP的比较工作。中国国家统计局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去年和最近有一些学者和媒体依据2011年这一轮的购买力平价比较的成果,认为中国GDP根据PPP方法计算,已经超过了美国。对于这个说法,国家统计局是不认同的。因为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所以进行购买力平价的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简单的说,就是一篮子装了很多服务和商品,购买这一篮子的不同的货币是等价值的,购买这同一篮子的商品和货品花了100美金、600人民币、1万日元,这三种等值的货币的比例就是购买力平价。但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一个篮子里的复合商品并不总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的消费篮子里装的消费品,食品主要是馒头和大米,欧洲的朋友可能装的更多的是面包,篮子的商品做不到完全一致。所以购买力平价研究本身尽管非常有价值,但是方法上是具有探索和研究性质的,这是其一。 其二,这一轮研究形成的结果,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我们认为既然这是一个研究的结果,在应用这个结果的时候要比较慎重。 其三,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认为这一轮的购买力平价可能对中国的物价水平有所低估,对中国GDP的总量有高估,所以我们不认可这个数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有13亿人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锐意创新,我们的经济总量确实在不断扩大,但是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还是在90名左右的,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有关标准,我们恐怕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国情是最清楚的,一方面看到我们国家在发展,总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的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还是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心一意谋科学的发展,一心一意谋包容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