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纵观粮食政策,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要加快转变我们粮食的增长方式。过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拼资源、拼环境,主要是追求产量的增长。现在我们必须转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来。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升粮食增长的质量,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经济峰会上,主办方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谁来对中国的米袋子负责”。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局局长程国强表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相应地,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长期以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些基础正受到挑战,因此,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怎么样来对中国的米袋子负责,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参与此单元讨论的均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于这一议题,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中国的农业必须尽快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应以中国自己生产为主、以适度进口为辅,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表示,要改变过去食物安全的概念为食物与营养安全,会使这个挑战化为更多机会。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建议,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关键是要加强政策支持,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适度进口,关键是要防止进口冲击和贸易安全。 加快转变粮食增长方式 作为本单元讨论的首位发言嘉宾,韩俊首先阐述了中国制定粮食安全政策面临的四大挑战:第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倒挂,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开始明显高于国外农产品到岸完税价格。第二,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成本时代。第三,中国现在实施的粮食补贴,已经逼近我国加入WTO承诺的农业“黄箱补贴”上限。第四,特别是我们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红灯”开始亮起。农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生态存在严重透支的问题,资源环境旧的欠债没有还,新的欠债还在继续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韩俊称,现在纵观粮食政策,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要加快转变我们粮食的增长方式。过去从某种程度上是拼资源、拼环境,主要是追求产量的增长。现在我们必须转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来。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升粮食增长的质量,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刚才都谈到了目前我们的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所以我们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资源、环境腾出一点空间,粮食生产的目标我们建议还是维持目前的水平,大概是6.1亿吨左右。”钱克明简要介绍了中国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的形势并作出以上建议。这样到2020年,中国粮食的需求量大概为7.2亿吨,基本上能达到自给率85%的水平,这个水平和我国粮食安全定的目标大体吻合。 此外,韩俊透露,中国中央政府刚刚通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规划。他认为,这个规划给大家传达了五个决心——下决心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下决心对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实行减量化;下决心推进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下决心修复被严重污染的耕地;下决心把该退耕还休还草的退下来。 斯坦种子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哈里·斯坦表示,农业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农业需要生产者和科学家。他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强烈的自信心,中国具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此外,是遗传技术,中国需要最新的基因遗传技术,包括在农业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遗传学在中国有快速的发展,但是还有更多潜力可挖,所以全世界各行各家都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另外,监管限制方面可以做一些调整和放松,可以使得更多遗传科技和资源进入中国,促进中国农业的繁荣发展。第三个领域是科技,在农业各个方面,包括农机、种植、收获、灌溉、种业、粮食的仓储和畜牧业都要把技术利用起来,以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出口。 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市场 “我们怎么样把中国人养得更加有营养,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樊胜根在此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常态,就是说经济发展会趋于平缓,但是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活得更好,吃得有营养、更健康,生产也变得更加的可持续。 对此,樊胜根提出五点提高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状况的途径:第一,改革制度以形成更高效的食品生产体系。这里包括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和销售市场。第二,加大支持气候适应性强、可持续和对营养要求高的农业投资。例如资源高效型、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与实践,加大对公路和灌溉设施以及设备维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三,促进互利互惠的投资及贸易。体现国内资源禀赋;投资以促进非洲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食物生产。第四,扩大生产性和跨部门的社会安全网络。第五,支持高效包容的食物价值链(从农场到餐桌)。将小农户的生产活动与高附加值和多样化的工农业活动联系起来,用制度创新来促进横向和纵向协调发展。 宁高宁则认为,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是国内、国外市场。中粮也对两个市场进行了投资,希望通过这种海外的收购建立起一个国际的网络,能够有效地进行采购,使得全球的粮食市场更加高效、更加有序,造福生产者、造福消费者。“同时,我们也会更好地利用技术来实现粮食的再分布。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我们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米袋子的问题。” 宁高宁还表示,除了监管以外,从企业来说,企业的感受最主要是市场的竞争会使得产品质量提高,使得食品安全性提高,特别是相对规模大一些的企业的积极参与竞争会带领整个行业从研发创新,到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程国强最后总结道,应从三个维度保证粮食安全。一是要有全球的维度,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世界的粮食安全,我们不仅要立足国内,也要适度进口,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第二个维度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层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按照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上讲的,谷物基本实现自给。第三,下一步我们关注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也应更加关注我们在家庭层面对每个消费者的营养健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