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官方制造业PMI创22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创22个月新高,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最明显的一次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认为,8月份PMI指数明显回升,重回荣枯线以上,预示近期经济增长趋稳。 在相关机构高级研究员看来,8月份官方制造业PMI远超预期,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生产情况较为平稳。新订单指数环比涨幅较大,与生产指数的差值进一步缩小,表明生产保持稳中有升,市场需求回暖,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相关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已经略有改善,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2.6%和51.2%,高于制造业总体2.2和0.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8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幅仅次于今年3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也有所回升,回升0.7个百分点,达到49.7%;购进价格指数持续回升,继上月回升3.3个百分点之后,再升2.6个百分点,达到57.2%。三个指数的表现,反映出国内外需求均呈回升之势,市场价格联动上扬,升幅扩大。 “新订单、出口订单指数提高,反映市场需求有所改善;采购量、原材料库存、购进价格、生产活动预期等指数继续提高,反映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生产活动进一步恢复。综合研判,经济增长转稳的态势开始明显。”张立群称。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补库存意愿较弱,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维持在47%附近,没有改善的迹象。汪洋提醒说,这表明企业对经济回暖仍然较为谨慎。需求方面,国内需求强于外部需求,6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处于50%以下,外部经济复苏情况并不乐观。相对而言,受益于房地产大幅上行,国内需求继续保持平稳。 相关机构宏观投资策略总监也认为,从目前数据来看,经济企稳的态势基本确定。“一季度财政政策的传导效应和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正在实体经济中体现出来。”他表示,虽然全球的宽松货币效应在递减,但是货币增发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提升了大部分制造业的产品价值,进而改善了盈利。而部分产业大面积的扩大生产又被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限制,进一步增加了在产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钢铁和煤炭两大产业,然后再进一步传导至上下游乃至其他产业。”阎文杰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制造业企业的年中报都显示已经扭亏为盈,从而有序扩大生产。“当手里有现金流的时候企业信心自然有所增强,未来这可能会进一步传导到消费上。” 分析师认为,8月的PMI是一个转折点,但也不能对未来几个月的数据过度乐观。7-8月份央行开始收紧银根,数据持续大幅改善还需要时间。汪洋则预计,三季度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小,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较低,去产能或迎来较好时间窗口。(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