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设农场多年来一直坚持大豆玉米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7%到9%,大豆产量稳定在每亩200公斤以上,达到同一个地方大豆单产的世界先进水平。 陈萌山认为,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和生产技术改进,国产大豆的相对效益有望不断上升,保持和适度发展大豆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国产大豆产业可以承担起保证国内食用大豆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的责任。国产大豆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稳步扩大。 科技创新提升单产 在种植面积难以短时间迅速扩大的现实境况下,提高单产是避免国产大豆产量严重下滑的唯一途径“未来国内大豆需求仍将增长,供求矛盾趋紧。我国食用大豆油保持进口的局面仍是常态。因此,国产大豆产业的发展将长期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迅速提高国产大豆产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陈萌山说。 他表示,我国大豆比较效益较低有多种原因,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原因是大豆总体单产较低。在种植面积难以短时间迅速扩大的现实境况下,提高单产是避免国产大豆产量严重下滑的唯一途径。 据悉,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示范项目,在黄淮海、西北和东北产区设9个示范基地,核心区示范面积8200多亩,辐射500多万亩。在安徽省濉溪县,在麦茬机械化免耕播种栽培基础上,重点集成了病虫害防治、除草剂安全施用、测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施用、高效低损失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平均亩产接近200公斤,增产10%以上。 项目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了品种、栽培与农机的有机配套,形成了以机械化技术为核心,走区域化、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的模式,可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 记者了解到,针对国产大豆主要供食用的实际情况,中国农科院和兄弟单位合作,加大了专用特用大豆品种的选育力度,选育、应用与特定产品“一对一”的食用大豆品种,开发多种多样的大豆食品,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大豆产业的整体效益。(来源:经济日报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