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晴”是河南新乡市原阳县的知名大米品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阳县农科所曾对“黄金晴”和日本“越光大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黄金晴”较之“越光”,不管是产量、管理容易度,还有品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江苏也有着不输日本大米的品种——“南粳”。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将日本大米品种“乳玉王妃”与江苏省内的品种杂交,育成了“南粳46”、“南粳9108”等新品种,口感上已超过了参照品种的日本越光大米。
品质虽好,但大米品牌建设不足,导致这些大米的品牌化之路依然漫长。王才林称,“南粳46”大米早在2007年就申报为国家植物新品种,之后的产业化推广却远远不够。而“黄金晴”的情况更加糟糕,假冒、以次充好等现象不断。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王婧曾在《高端大米在云南的营销战略》一文中指出,国产大米在品牌营销有四点症结:国产大米品质、特点的营销不突出;宣传缺乏科学依据;品牌战略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差异化方法单一。
一位米企营销人士表示,“大米加工行业的门槛低、投资少、技术含量也不高,大型企业辛苦开拓市场获得的份额,稍不留意就可能被一些小型企业的游击策略掠夺”。
当然,米业市场近年来也有资本新贵进入。比如恒大地产涉足大米,主打“有机、绿色”。专家指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米市场的机会还很多,不要一味找客观原因,品牌化、高端化就是一条出路”。
在王才林看来,中国大米要做品牌,不妨向日本多取取经。他介绍,像日本“越光”牌大米就是用越光品种水稻加工而成,品种+产地=品牌,越光既是品种,又是品牌,质量能够保证一致。另外,“国内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将不同的品种混在一起收购、加工,这严重影响大米品牌声誉”。
王才林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江苏苏州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对农民手中专门的优质品种米采取加价收购,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长远看,这也是对大米品牌价值的塑造”。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