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12时,我省北纬35度以北黄渤海进入休渔期,东营千余条渔船返港休渔。市海洋与渔业部门适时公布了我市今年前五个月的渔业发展情况。
17.1万吨的水产品总产量,55亿元的渔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4.9%和5.96%……这一串数字,渔业分析人士将其定性为“稳中有增”。但在这背后,海洋捕捞产量不太乐观问题十分明显,海捕总产量仅为4.31万吨,仅比去年同期增长0.86%。
9月12日,恰逢周六,很多东城市民来到广利港挑选海货,广利河边的水泥路人流众多,如同赶集一样。刚从渤海湾作业回来的宋昌文大哥,站在紧靠船舷的岸上,大声吆喝兜售水桶里的梭子蟹。五天的出海作业,300斤梭子蟹虽然产量不算太好,但相比于上半年,宋大哥却认为这已是“时来运转”。
今年捕捞季初期,宋大哥的一条渔船可以放爬虾网100条左右,3至4天的时间即可捕捞爬虾100公斤。就在他以为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捕捞量将进一步增加的时候,情势却急转直下,之后的鲅鱼、螃蟹捕捞几天都打不上一网。
“当时,每出一次海,加上柴油、渔网折旧、人工等费用至少赔10万元。”休渔期前“最后一战”,宋大哥与很多渔民一样选择“毕其功于一役”,随船携带400多条鲅鱼网和鲳鱼网出海作业,虽然一路驾船赶到龙口海域,但回程时仍是空空如也。
记者从市渔政渔港监督监察支队广利港大队了解到,因为海捕产量低,上半年广利港373条渔船仅有三分之一的渔船出港作业。其中,与往年5月31日才迎来休渔期前大规模渔船返港不同,5月中旬渔船就已经提前迎来了返港潮。
9月12日,广利港西北——东南走向的沿河道路边的水产批发店前,摆满了各种价位的梭子蟹、对虾以及爬虾,不少东城来的老主顾告诉记者,看这景象,就能看出休渔结束后的海捕情况比上半年好。
记者采访了解到,休渔之后海洋渔业资源情况之所以好于上半年,与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大力增殖放流有密切关系。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数据显示,在休渔期内,我市斥资3011.64万元放流中国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梭鱼、毛蚶等水产苗种11.5亿单位,其中增殖放流3200余万只梭子蟹,还增殖放流对虾9.5亿尾。业内人士表示,仅对虾一项,预计产值可达2.4亿元。
渔民赚钱不理想海鲜价格低于往年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受此影响,渔用柴油价格不断下降。目前,渔用柴油价格每吨在3350元左右,同比下降近40%,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对渔船捕捞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苦心经营的渔民似乎看到了挣钱的契机,然而实际情况却证明渔用柴油降价的影响并不大。
休渔期开始后,渔民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我市在以往几年的基础上加大了海蜇资源增殖放流力度,自6月2日至6月5日,先后在刁口、红光及广利港海域分4批投放了海蜇苗种7500万头。因此,7月13日零时刚过,东营各渔港百船竞发,驶向渤海莱州湾海域开捕海蜇。然而,一网网捞上来,他们却没发现海蜇。
省市海洋与渔业部门通过调查得出结论,由于今年6月份左右全省降水较少,渤海湾盐度增大,而增殖资源都是本地品种,洄游半径较小,比较喜欢淡水环境和温度较低环境,因此海蜇等增殖资源受到较大影响。
传导到每户渔民身上,意味着收入的损失。去年休渔期,我市海蜇增产17倍,61岁的鞠草青一家靠捕捞海蜇,在20多天的时间内赚到了3万多元。而今年情况的突变,让他一家不仅没能获得海蜇带来的收入,还另外搭上了一笔。这样的情形,在广利渔港很多渔民身上几乎都重演了一遍。
“6月15日,我就开始提前招人,修复渔网。光8个雇工的工资就支出了2万多元,加上渔网、柴油费用,一共花了3万多元。”还没等到出港捕捞,化福芳就听到了“打不到海蜇”的消息,为了避免盲目出海损失更多,不得不取消捕捞,并遣散了雇工。“钱还没挣到手,先赔上了一大笔。”
王海大哥今年只有29岁,但常年的风吹日晒已让他的皮肤黝黑,不景气的海捕让他眉宇布满愁云,无精打采地从岸边停靠的农用车上为渔船添加淡水。“人工、网具成本太高,现在近海资源产量又不高,所以不怎么挣钱。”不过为了明年还能招到愿意跟着自己干活的好伙计,王海只好硬挺着,即使“赔钱也要让雇工有活干”。此时,五个雇工正按着王海的要求修理网具,默不作声,只有刘兰芳铿锵有力的评书声不时从驾驶楼的收音机里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