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柑橘滞销折射结构调整之困_

时间:2016-03-30 10:0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湖南柑橘卖难不仅仅出现在大江口镇,仅在溆浦、麻阳所在的怀化市,截至3月24日还有近19万吨柑橘尚未售出。往年行情不错的柑橘今年缘何遭遇滞销困局?柑橘滞销折射出的是柑橘产业

3月的溆浦阴雨不断,连日来,69岁的熊成业和十几个橘农站在仓库前,焦急地等待柑橘收购者。

这样让人揪心的场景在湖南多个地方频现。

2月,春节还未过完,21岁的湖南大学学生贾曦将自己的微信名改为“解救百万脐橙的小贾”。他的老家新宁县白沙镇西冲村——“中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一个村滞销75万公斤脐橙。

1月底,一条“76岁老人长沙雪夜卖橙”的信息刷爆了朋友圈,麻阳老人赵王汉家中近3万公斤冰糖橙滞销,老人拉了一大车冰糖橙赶到长沙,支起一个露天摊位,搭起一个临时地铺,顶着风雪静候买主。

湖南柑橘卖难不仅仅出现在大江口镇,仅在溆浦、麻阳所在的怀化市,截至3月24日还有近19万吨柑橘尚未售出。

往年行情不错的柑橘今年缘何遭遇滞销困局?日前,记者奔赴湖南部分柑橘主产区调查发现,柑橘滞销折射出的是柑橘产业结构调整之困。

生产:投入高成本与产出高品质之困

“今年的柑橘不好卖,原因之一是去年丰产却雨水过多。”大江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本和说,2015年柑橘生产遭遇多雨天气,导致柑橘砂皮病严重,脐橙表皮出现不少麻点,品相不好。

作为传统强项产业的柑橘为何没有逃出“靠天吃饭”的困局?溆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生礼认为,这并非农民不重视管护,而是因为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摆在那儿,农民无力实现精耕细作。

“农民一方面想生产出高品质的柑橘,一方面却面临高成本的投入。”刘生礼说,溆浦大面积果园位于山上,基础设施跟不上,有些地方挑一担50公斤的柑橘下山劳力成本就要30元。

溆浦县农业局副局长陈晓瑞直言,柑橘品质下降与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有一定关系。比如没有统一的病虫害防治喷灌设施,橘农背着微型的动力喷雾器人工作业,相比起江西赣南的高标准果园“管道喷药”,其工作效率低5倍。

“建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标准橘园每亩要投入2000多元,全县14.5万亩柑橘,至少需要2.9亿元的资金。上级财政补贴只有几十万元,2016年前,县里大多数年份柑橘专业扶持资金不超过100万元,因此,相对于全县的硬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陈晓瑞说。

为了带头改变这一现状,黄友武不惜投入在当地建立了1000亩的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想以“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全镇乃至全县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但事与愿违。陈晓瑞说:“一方面有些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愿意流转;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系不紧密,农民加入合作社积极性不高。”

橘农同样有自己的隐忧。“政府支持不够,我们如果投入过多,就怕‘栽跟头’。”不少橘农坦言,投入跟不上,施肥和防病没有做到位,脐橙的品质自然大打折扣。

营销:农户“一脚踢”和营销跟不上之困

“柑橘丰产却遭遇滞销,是不是当地营销措施跟不上,只有生产能手而缺乏营销高手?”对于这样的说法,当地一些部门相关负责人并不认同。

“比如说在东北市场,只要溆浦的柑橘经销商一‘跺脚’,东北市场的价格就会受影响。”陈晓瑞认为,早在二三十年前,溆浦本地的经销商凭借敢闯敢拼,早就在东北等地打开了市场。

淳香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如今他已经成为溆浦最大的柑橘经销商。但对于黄友武,大江口镇莲花村的一些橘农却另有说法:“我们的柑橘不好卖,就是他带头成立的柑橘协会‘捣的鬼’,经销商想‘霸’住柑橘市场,推迟收购,压价收橘。”

黄友武向记者解释:“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如今信息都敞开了,我想垄断也垄断不了。”他解释,除了雨水过多原因外,造成如今柑橘难卖的原因还有三个:一是今年整个市场不景气,需求不旺;二是前年底经销商对市场误判,提前向橘农收了很多脐橙,囤了不少货,后来只能低价甩卖,损失惨重,因此今年采取“卖完一车收购一车”的保守营销;三是当地橘农只愿意“一脚踢”,也就是希望不论大小、不分优劣统统收走,而经销商却要求分级包装销售。因此,黄友武认为:“如果橘农要价低一点,我就全部拉走,有多少我就收多少。”

无形之中,橘农和经销商之间多了一道埂。不同于其他一些橘农,熊成业最后选择了低价处理。3月底,他以均价1.4元/公斤的低价格,将积压的大部分柑橘销售给了黄友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