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粮食危机如无声海啸,需要各国紧急采取措施,共同应对。《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里的话,在当下并非危言耸听。如今,气候变暖正影响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纪录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总制片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 “粮食危机如无声海啸,需要各国紧急采取措施,共同应对。”《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里的话,在当下并非危言耸听。如今,气候变暖正影响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纪录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总制片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傅雪柳告诉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看到,青藏高原一些原本寸草不生的地方竟长出了青稞;贵州毕节一些曾经“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今已成不毛之地…… 沧海桑田的变迁证实气候变化切实给中国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而在未来,这些改变到底是福音,抑或是祸端?一切似乎指向未知。 影响:利弊并存弊为首 “气候变暖利弊共存,而负面影响更大。”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2014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下简称IPCC报告)中国作者之一、沈阳农业大学教授谢立勇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条件提升对高纬度地区而言有利因素增多。”谢立勇说。据悉,近30余年,高纬度地区的早熟品种已演变成中、晚熟品种,增产能力大大提高,且多熟制种植界限北扩西移。“不过,温度仅是作物生长的指标之一,还需水分、光照等条件默契搭配,好处才能显现出来。未来,热量条件是否会继续‘造福’高纬度地区有待时间验证。”谢立勇说。 在为高纬度地区带来“热量”福音的同时,气候变化给其他更多地区带来的是威胁。 “有人认为,气候变暖后,霜冻会减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说,虽然春天霜冻提前结束,秋天霜冻推迟出现,但作物的生育期也会以相同的节奏改变。由于气候波动加剧以及农作物脆弱性加大,农业生产上实际发生的霜冻灾害却在加重。与此类似,低温冻害也依然频繁发生。虽然冬季整体变暖,但温度波动变大,不乏不期而至的剧烈降温。这将使作物在冬前失去抗寒锻炼的机会。“在抗寒锻炼很好的年份,即便是寒冬,小麦也能安全越冬;反之,在抗寒锻炼很差的年份,暖冬也会出现大面积死苗。”郑大玮称。 除此之外,最近30年到50年,极端天气事件无论从发生频率或强度上都呈上升趋势。 “纪录频频被打破,天气不循常规已成新常态。”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姜彤说,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是无雨日数和强降水频次均明显增加,旱季更旱,雨季中,涝灾更严酷无情。1961年以来,东北、西北的干旱带不断扩展。西南地区的冬春季干旱也日益加重且常态化。 在极端事件之中,另一个多变的“角色”是台风。“传统认识上的台风正在发生变化。”姜彤发现,台风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强度明显增强,且行踪更加诡异,变得更难预测。七八月份正是粮食成熟期,一次超强台风足以让沿海一年的收成毁于一旦。 气候变化还会牵连整个生态系统。随着气候变暖,病虫害的远距离传播能力也会提升。谢立勇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通常“居住”在云贵高原到两广地带的稻飞虱目前已经将地盘扩展到了长江流域,而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其家族规模也在扩大。“纬度每偏低3到5度,代数便会增加2到4代。”谢立勇说。 除上述威胁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和营养成分,同时,也会对作物的存储、加工、贸易等环节带来不良影响。 对策:渐进适应与转型适应结合适度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分。”郑大玮认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适应措施,包括渐进适应和转型适应。 渐进适应包括三个层次:利用生物的自适应能力;以人工方式增强自适应能力;人为改善局地环境。 郑大玮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多指标体系的构想,在降水、温度、湿度等要素没有超过作物承受范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其自适应能力,降低成本;当外部环境变化显著时,通过培育耐寒或耐旱品种,帮助作物增强自适应能力;在更加严峻的情况下,还可利用人工增雨等方式改善局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