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南京市政府在2015年优化政府机构改革中,重新组建成立市粮食局,承担全市粮食流通工作责任。新的粮食局领导班子到位后,由市粮食局局长带队,各区粮食局局长、市属粮食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局机关相关处长等参加,赴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四市的粮食行政管理部.. 南京市政府在2015年优化政府机构改革中,重新组建成立市粮食局,承担全市粮食流通工作责任。新的粮食局领导班子到位后,由市粮食局局长带队,各区粮食局局长、市属粮食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局机关相关处长等参加,赴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四市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考察,并实地调研了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常州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杭州粮食物流中心等单位。通过学习考察,对照先进经验,深感南京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差距明显、责任重大。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无论是与省内城市苏锡常相比,还是与省外同类城市杭州相比,南京市的粮食流通工作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这不仅与南京的城市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与该市“率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协调。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粮食物流通道节点城市,南京迄今为止尚未建立符合需求的粮食产业园区、粮食物流园区和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大型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建设的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半途而废,极大制约了南京市粮食物流枢纽功能的发挥;粮食产业园区从未提上议事日程,企业难以集聚,产业难上规模;迁址重建的粮食批发市场,也由于交通、储运、商流惯性等方面原因,很难在短期达到预期目标和功能。 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截至 2015年底,全市国有粮食有效仓容84万吨,其中现代型(高大平房仓)仓容56万吨,占比67%,但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建设,粮食流通信息化管理市级平台也未建成。全市粮食信息化建设距全省粮食流通现代化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滞后。时下,粮食产业化经营呈现大米开工不足、外资油脂独大的现象。目前,全市列统的粮食加工企业有60多家,最大的加工企业年加工量也就30万吨小麦,但也未开足马力生产,其他多为初加工型,规模小、产业分散、盈利能力差,大部分企业无力、也无心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的改造升级,全行业节能低碳、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都不高,有的干脆停产关门,削弱了全市粮食安全保供能力。 国有粮食企业管理体制不顺。 “十二五”期间,市政府将南京粮食集团划入南京商旅集团,成为子公司,在资金使用、资产处置上要服从南京商旅集团统一调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执行和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粮食储备补贴政策不合理。目前采取的储备粮补贴政策是定额包干,即利息、保管费、轮换价差三项费用实行综合定额包干,财政不“兜底”,让企业承担政府责任。 二是粮食轮换资金无法享受政策性信用贷款。南京采取的定额包干补贴,盈亏由承储企业自负,按照农发行现行政策,只能按照收购贷款政策发放贷款,而收购贷款与信用贷款相比,其贷款条件多、手续繁、成本高,而且在新粮收购 前必须结零,给储备粮收购入库、轮换带来困难,并给本市粮食收储企业增加利息支出。三是对粮食流通业支持力度不够。“十二五”期间,省以上财政用于补助粮库建设和现代化升级改造资金20.7亿元,南京仅争取6708万元,占3.2%,配套补助资金更少,仅2470万元,导致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成为“智慧城市”的短板。 粮安为中心改革谋发展 粮食工作的中心目标是粮食安全,核心任务是改革发展。结合苏锡常杭的先进经验,笔者建议如下: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政府责任。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下的市、区长分级负责制责任,把全面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列为政府补短板的重点工作之一;把粮食产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监督与考核,促进粮食安全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建议成立市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重大事宜。各区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考核。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按照“收得到、储得好、供得上和吃得放心”目标, 建议市政府加大对粮食安全收储、产业发展、应急保供和质量监管等“四大保障体系”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