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高温,消暑水果陡然俏销,西瓜、桃子等当令品种更是当时当令。江苏省苏州市凤凰街上的一家水果店,门面不算大,水果产地倒都标示清晰。店老板说,这些水果表面分不出上下,产地就成了顾客选购的主要依据。可从价格牌上标注的水果产地看,外地果占了绝大多数,本地水果只是憋屈地缩在一个个小角落里。老板坦言,绝非歧视地产水果,这是由销量决定的,地产水果如今真心不好卖。
新鲜、可靠、绿色、安全、健康……一连串的标记,曾让苏州地产水果,一度是市场上的香饽饽。然而,一直在中高端上使劲的地产水果,市场之路怎么会越走越窘迫?
探访水果店大卖场
地产果市场份额不足1/10
在凤凰街上的这家水果店,半个多小时里,只见大多消费者都径直走向了外地水果架。比如桃子,无锡产的阳山水蜜桃,标价从11.5元/斤至18元/斤不等,本地水蜜桃虽只要6.8元/斤,可就是吸引不了顾客。“主要是外地果比地产的好吃啊,比如这桃子吧,阳山水蜜桃就比苏州的桃好吃,虽价格略贵,但能接受。”问起一位消费者为啥不爱地产水果,他说,口感一般般是主要原因。“我也是诶,上周买的本地水蜜桃水分和甜度都一般,这次还是买阳山的了。”就在一旁选购的消费者插话说。
在其他水果店,情况也差不离。葑门街上的一家水果大卖场,光是香蕉就有来自广东、海南和美国之分,水蜜桃有无锡阳山、浙江等多种产地。卖场的店主说,这里的外地水果占七成多,全国各地都有,特别品种如山竹、车厘子、芒果则多为国外进口,而苏州地产水果则主要为葡萄、李子和梨,进货量和销量都较少。
除了街边水果店,更多的上班族习惯到大卖场将一周的生活必需品购足,水果就是其中一项。据悉,40家大型卖场的水果总销量要占苏州水果市场四成以上。然而,到苏城几家大卖场生鲜水果专区转一圈发现,地产水果的比重竟比街边水果店更少。“本地水果?好像没有,我们都是公司直采的,全国各地的基地都有,苏州的倒真少。”昨天下午,在南门一家大卖场,一位生鲜水果区的工作人员说,来货的大多外地果,极少有苏州地产的,他个人觉得地产果与大卖场定位不符。而从各个大卖场的采购部门反馈的数据也佐证了他的观点,地产水果的占比非常可怜,只1/10不到。
多数果园销售量明显下滑
一些果农持续亏本萌生退意
水果店、大卖场是水果市场销售的终端,这些地方难觅苏州本地水果。再到本地的水果生产基地去看一看。
位于吴中区临湖镇的名夫果园是苏州太湖边规模比较大、名气比较响的水果种植基地之一,300亩的基地里除了火龙果、小番茄、蓝莓这些小众水果外,50亩的葡萄是果园采摘销售的重头。“以前这个时候能卖掉四万斤左右,但现在只卖了两万多斤,上市初期每天可以卖上千斤,但最近每天只有两三百斤的销量,除非碰上大户。”名夫果园园主吴美运告诉记者,他们基本实现一年四季都有果品销售,但今年不知为何,葡萄销售很差,倒是产量不高的蓝莓、火龙果、黑番茄这些新奇水果还略好一些。
黄桃、水蜜桃和翠冠梨是高新区这几年主要发展的果品,种植面积增长很快,也一直卖的不错。但是从去年开始,苏州的桃子和翠冠梨感觉一下子就进入了滞销期,有的果园竟然有将近一半的桃子烂在树上。“去年到最后赔本处理了几千斤,还有不少来不及采烂掉了。”在镇湖一家果园里,园主赵林正在忙着装箱,谈到去年的销售滑坡,他还心有余悸。今年黄桃才开始上市,销量仍然比不上往年,一天只有千把斤,赵林这几天到处寻找销售的渠道,他不想再重蹈覆辙。
市林业站工作人员介绍说,最近一阶段苏州果品市场上外地水果货源充足、消费额增加、价格上升,本地果品销售面临压力重重。经过他们前期的摸底调查发现,本地绝大多数的果园存在销售量明显下滑的情况,部分果园已经是持续下滑连续两年或三年,一些果农已经萌生退意,打算改做别的行当。
地产果为何遭遇“滑铁卢” 品种、规模、质量种种制约
曾经吃香的地产水果为何在这两年遭遇销售“滑铁卢”,卖不过外地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