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水果品种有限,这个季节就是葡萄、桃子、翠冠梨、西瓜这些大路货,相比下来,外来的香蕉、芒果、甜瓜可选择的更多。”一家水果店店主坦言,如今的消费者真正关心产地的并不多,口感与价格才是考量标准,确实好吃的贵一点也无妨。即使是同样的品种,本地水果进价偏高,有的甚至比外地果贵了近30%,但就口感来看,并没有远超外地果,顾客不买账,慢慢就不太愿意从本地拿货了。对于价格上的竞争力不足,果园的园主也是一肚子苦水。“去年一个女工是45块钱一天,但今年要涨到七十块,如果加班则要八九十块钱,男工的成本也从去年的80块钱每天涨到了100多。”吴美运说。另外,苏州的土地租金、果园基础建设、优质肥料等投入都比外地高,直接推高了本地水果的终端售价。 大卖场不看好地产水果另外还有原因。据苏州家乐福公关经理陈梅蓉介绍,整个家乐福苏州区门店统一采购,一种果品的采购量也许就要50吨甚至100吨,而苏州绝大多数的基地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量。另外,地产水果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包装等达不到卖场的要求。“有一次卖场尝试采购一批苏州本地梨,结果果园提供不了统一包装,对接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困难。”她坦言,这方面,外地果园要专业很多。比如出产苹果的烟台,卖场就从农民手上直采,少了中间环节,价格便宜了近三成不说,农民们都能提供完全符合卖场标准的包装等附加条件。与此同时,她说,相比外地水果,地产果相对价格偏高,也局限了其挺进大卖场。 目前苏州果树面积达到了15.7万亩,比“十一五”期间增加6万亩,同比增加61.5%,其中葡萄种植面积增加最快,其次是桃子和梨。照理,增加了这么多果树种植,足够条件形成规模化经营,然而苏州果园却各自为阵,不像山东烟台苹果的果园之间会抱团经营。单打独斗,就算规模比原先大,也远远达不到零售大卖场所需求的供应量。 那么,之前几年为何地产水果还能赢得一片叫好呢?一位业内人士说,当时都市一族对采摘游较为新奇,每年果园搞采摘就能消耗掉一部分产量。那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宗团购量也不小,而本地基地因为人脉关系比较容易赢得这块市场。自从国家推行八项规定后,团购订单基本为零,而果园还是没能建立新的销售渠道,价格一成不跌、坐等客人上门,销售受挫是必然的。 本地水果如何突围 靠品质、靠经营、靠营销 “近两年,苏州周边地区上海、浙江、常州、无锡等地大规模种植的水果中,与苏州地产品种重合度很高,本地果农当下面临严峻挑战。”在主管部门苏州农委的相关负责人看来,苏州地产水果必须坚持走品质路线,在销售渠道上求变求新才能突围。靠团购业务坐等生意的时代已经过去,完全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在各道环节都过硬,价格、产量、包装、服务,每项都必须过硬。本地果农们被逼要学会分析形势,重新找准市场定位,要根据气候条件、价格走势、市场趋势进行调整,“不少种植户由于产量有限,都想进军高端消费市场,但品质和高端市场的容纳量都要全盘考虑。”该负责人分析说。同时,农业部门也会不断调整优化果品结构指导,错开果品集中上市期,避免激烈的竞争。他们还会组织种植户进行培训、观摩等活动,引导他们转变理念,通过零售、网销、批发等实现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采访中记者发现,已有一些本地种植户面对忧患有了行动。吴中区一家果园园主戴志泉坦言,多变的市场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最近几年几乎年年都要引进新品种,今年他的葡萄园里又引进了一种叫“ 阳光玫瑰”的新品种,这种葡萄的口感十分特别,不仅味道好而且还裹挟着一丝芒果的清香。对于未来上市后的销路,他信心满满。 本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