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稻谷规模过大未来库存去哪儿
时间:2015-03-26 14:16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次
我国自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曾多次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通过发挥稻谷库存的蓄水池作用,有效调节了我国稻米市场的供需关系,保障了国内稻米市场的相对稳定,
|
我国自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曾多次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通过发挥稻谷库存的“蓄水池”作用,有效调节了我国稻米市场的供需关系,保障了国内稻米市场的相对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户的收益,保护和提高了国内稻谷生产力,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稻谷收购急剧增加 自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除2004年与2010年外,我国基本上每年都要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2005~2006年启动了籼稻托市收购,2007年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启动,2008年三大稻谷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2009年早籼稻托市收购启动,2011年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启动,2012年中晚稻托市收购启动,2013年和2014年三大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 虽然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频繁,已成为稻米市场的新常态。但由于每年所处的粮食形势及经济形势不同,托市收购数量也大不一样,地区差别很大。2013年以前,除了2005年和2008年稻谷收购量超过1000万吨外(2005年收购稻谷1200多万吨、2008年1434万吨),其余年份的收购量均低于1000万吨。但到2013年,稻谷收购量大幅增加,达到3261万吨,其中早籼稻567万吨,中晚籼稻1337万吨,粳稻1357万吨。 2014年,稻谷收购量较上年略有减少,但总量依旧较大。截至2014年9月30日,南方主产区累计收购托市早籼稻419万吨;截至2015年1月31日,南方主产区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969万吨。截至2015年2月5日,累计收购托市粳稻1756万吨,其中黑龙江1440万吨,占82%。预计到3月中旬托市收购粳稻约1800万吨。预计收购期结束,2014年产稻谷政策性收购入库量将达3200万吨左右。连续两年累计稻谷收购量将超过6400万吨,约占国内稻谷产量的1/3,2011年以来累计稻谷收购量超过7500万吨。 近两年稻谷收购量激增的原因:一是产量连续增加,产大于需,自2011年我国稻谷产量站上2亿吨关口,我国每年稻谷产大于需300万~600万吨;二是大米进口激增,自2012年开始,国内进口大米激增,海关统计的年进口大米均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加上走私进口,每年进口的大米折合稻谷500万~600万吨;三是农户存粮意愿下降,随着城填化的不断推进,稻米价格徘徊不前,农户出售意愿提高,由于托市价高于市场价,农户自然愿意将稻谷出售给国家;四是企业经营相对谨慎,由于当前稻谷价格高企,加上供应压力沉重,企业采购及库存稻谷意愿不高;五是历年稻谷库存积余的累积效应,以粳稻为例,粳稻基本用于主食,受进口影响较小,供需平衡主要依赖于国内,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粳米消费,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也促进了粳米的需求,但粳稻产量的增加更快。 2007年粳稻市场就出现产大于需的格局,当年托市收购粳稻238万吨,2008年又收购粳稻523.6万吨。虽然其后两年没有启动托市收购,但主要原因是信贷扩张,通胀掩盖了粳稻供大于求的表象。当信贷规模缩减、经济发展放缓,潮水回落时,一切又水落石出了。据统计,2014年粳稻产量约7030万吨,较2007年提高近千万吨。预计自2007年以来粳稻累计产需积余达3000万吨以上,这就不难理解近年粳稻累计收购量高达4000万吨以上了。 临储稻谷销售缓慢 2010年以前,国内稻谷虽然连续丰收,但总体上处于紧平衡状态,稻米市场也处于持续上涨周期之中,因此,国家启动托市收购后,临储稻谷销售基本上较为顺利,尤其是2009年临储稻谷拍卖,动辄成交在九成以上,有的甚至接近全部成交。因此,2009年以前收购的临储稻谷库存在2010年底基本得到消化,并初步实现了农户、企业及国家的“三赢”,有效稳定了国内稻米市场。 2012年以后,随着国内稻谷的连续丰收,稻谷供求逐渐由紧平衡向产大于需转变。虽然临储稻谷收购有效稳定了市场,保护了农户的收益,但市场的供应压力并没有随之消失。相反,国内稻米价格较高,为进口粮食的大规模进入创造了条件。而进口大米大量流入国内,加剧了国内稻谷的供应压力,给临储稻谷库存消化带来极大的困难。2010年临储稻谷累计成交331万吨,2011年降为22万吨,2012年仅有6万吨,2013年临储销售干脆没有启动。 面对越来越大的临储稻谷库存压力,为加快主产区促销腾仓,缓解粮食收储压力,2014年,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大了国家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从5月份开始相继启动大豆、玉米、稻谷竞价销售,然而成交结果仍不理想。据统计,2014年国家共向市场投放政策性临储稻谷6447.59万吨,实际成交422.74万吨,成交率6.56%。其中,投放政策性临储早籼稻486.04万吨,成交12.27万吨,成交率2.52%;投放政策性临储中晚籼稻1594.2万吨,成交249.81万吨,成交率15.67%;投放政策性临储南方粳稻271.49万吨,成交62.16万吨,成交率22.9%;投放政策性临储东北粳稻(包括竞价销售和挂牌销售)4095.86万吨,成交98.5万吨,成交率2.4%。这与2009年临储拍卖的火爆场面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截至目前,2014年产稻谷托市收购量已达3200万吨左右。可以说老库存未去,新库存又大幅增加,临储稻谷库存继续快速膨胀。 当前临储稻谷销售总体缓慢的原因:一是市场需求不足,虽然大米主食人群有所增加,但人均食用量下降,大米食用需求增长徘徊不前,同时,生态文明的提出和五水共治的实施,使养殖业出现滑坡,稻谷饲料用粮大幅下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3/2014年度我国大米食用消费17300万吨,较上一年度略增100万吨;饲用消费1130万吨,下降400万吨,减幅达26%;工业消费从上年度的1300万吨降至1080万吨,减幅17%。二是大米进口增加,替代效应明显,挤兑了国内稻谷的需求。三是临储稻谷销售底价过高,竞争力不强。加上储备轮换数量充足,企业参与竞拍积极性不高。 临储稻谷库存暴增 由于稻谷连续丰收,临储稻谷收购量急剧增加,而近年来临储稻谷销售却不顺畅。截至2014年底,2011年以来收购的临储稻谷库存3年只消化了428万吨左右,即使加上2015年1月上旬专项成交的约153万吨,总出库量仍不足600万吨。 目前临储稻谷库存预计仍达6600万吨左右,占国内稻谷需求量的1/3强,远高于联合国提出的库存消费比17%~18%的标准。其中,仅黑龙江省近4年的最低收购价粳稻库存总量就约有3500万吨,占2014年粳稻产量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正常稻谷储备数量,当前国有企业所储备的稻谷十分庞大。若国家所制定的“销区6个月,产区3个月”的储备标准全部得到落实,则地方储备稻谷规模可达6000万吨,国有企业稻谷库存消费比甚至可能超过50%,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供应压力十分沉重。 库存过大带来困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正常储备粮加上庞大的临储稻谷库存,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国内“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临储稻谷库存过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储备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合理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的精神。二是导致市场供应压力巨大。巨量的政策性稻谷库存使得稻米市场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无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利于稻米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三是仓容压力巨大。后期若继续开展临储收购,在新仓库没有建造完毕前,将继续面临仓容紧缺的难题。四是资金压力沉重。6000多万吨的临储稻谷库存,约需资金2000亿元,仅利息支付每年就要100多亿元。五是临时存储期限越来越长。目前2011年收购的临储粳稻已3年多,更有一部分2007年的托市粳稻尚未全部消化完。而稻谷储存时间越久,品质越低,损耗越多,越不经济。六是临储稻谷规模过大,给人以国内粮食安全不成问题的假象。同时,目前储备轮换价差较大,地方财政负担加重,时间一久地方可能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1984年、1991年和1992年、1998年粮食丰收后因放松粮食生产导致市场出现巨大波动的情况反复发生。 降低过高的粮食库存迫在眉睫 从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看,当前临储稻谷已到了非加快轮出不可的时候。国家也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采取有效办法加以解决。在此,笔者抛砖引玉,提出使临储稻谷库存降到适度的两点建议:一是加快消化存量,二是努力管住增量。 加快消化存量 近几年来,我国临储稻谷消化十分缓慢,面对超常规的库存,需要采取超常规的办法。 一是将新收购的2014年产临储稻谷库存转为或部分转为储备,或视同储备管理,制定科学有序的轮出计划。这样,2014年收购的临储稻谷可推迟至明年出库。二是果断将库存时间较长的临储稻谷库存转为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这部分稻谷因存放时间较久,品质下降,正常情况下已难顺价拍卖。而每年还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和仓容,花费巨额的保管费。与其坐等品质下降,不如果断提前处理。如将2011年以前收购的临储稻谷转化为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可消化800多万吨的临储稻谷。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剩余临储稻谷库存的销售。通过前面两种 措施,今年可供轮出的临储稻谷库存将从6000多万吨降至不足3000万吨,市场压力将大为减轻,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此时再辅之以举办有针对性的专场交易会等办法,如对成功拍卖临储稻谷的贸易商或加工企业按照每成交1吨临储稻谷给予一定数额的建仓补贴,或技改项目补贴,或者提供贴息及低息贷款;在WTO规则黄箱范围内适当降低起拍价(不过这一方法可能使稻米市场整体价格下降,可能导致新稻上市后临储稻谷收购量大幅增加);继续给予北粮南运补贴、促进粳稻需求、减少粳稻临储库存等办法,加快库存消化。四是积极鼓励出口。当前我国临储稻谷收购价格偏高,出口竞争力较低,但临储稻谷转化为饲料粮或工业用粮后会提高竞争力,利于增加出口。 努力管住增量 在临储粳稻进行拍卖的同时,要想办法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同时,减少临储稻谷的收购量。否则,若新增临储稻谷数量大于拍卖量,临储库存将依旧难以降低。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环境突出,需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量的临储稻谷库存,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应抓住这个机会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产量高而品质低的普通稻,增加优质水稻的种植。并对南方部分地区有重金属等污染的,适时进行休耕,恢复地力。对东北粳稻种植面积适度调减,在实行目标价格的同时,引导农户适当增加进口猛增的大豆种植面积,将稻谷产量由2014年的2.06亿吨稳定在2亿吨左右。二是增加地方储备。根据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减轻当前稻谷供应压力。三是管住进口。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大米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30万吨,折合稻谷600多万吨。而从海关进口的仅200多万吨,大米走私仍大量存在。要加强进出口调控,加大打击走私力度,减少走私大米进口量,从而相对增加国内稻谷消费。 通过以上办法,将使国内稻谷产需逐渐转为相对平衡,有助于临储稻谷库存与正常储备稻谷的库存总量逐步降至合理水平。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