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是中国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在整个五常大米的产业链条上,从不缺乏围绕利润的市场争夺。当年的天价大米,农民虽然没有获得高额利润,却悄然萌发了进军市场的念头;昔日的违约订单,企业虽然依旧签订收购合同,却纷纷不惜重金自建水稻种植基地。各地市场销售的五常大米,价格百种,质量难辨,在种种乱象的背后,政府的监管和作为在哪里? 稻农:直接卖给米企利润太薄,大家抱团直接入市 2014年,五常市全境200多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其中150万亩国家级示范区水稻更是添喜。按五常市政府部门的说法,五常稻农的水稻平均每市斤卖到2.00元左右,比其他水稻的市场价1.60元多卖4角钱。那么每年全部150万吨水稻将给稻农带来逾10亿元的增收。 但这种说法稻农并不完全认同。民乐乡汉泡子村稻农高彬说,“稻花香”种植成本高,产量偏低,这两项就把利润拉下来了。他算账说,现在每亩稻种植成本至少2000元,按亩高产1500斤,每市斤卖1.5元的高价计算,每亩毛利润才3750元,除去成本,纯利润也仅为1750元。一户10亩地的话,年收入还不到2万块钱。 如果每斤稻能多卖5分钱,有的稻农就可以不按订单将稻子卖给签约企业了。“谁不想多卖几个钱?”多位稻农向记者诉苦:多年来,企业用订单控制稻农,订单上多是对稻农的苛刻约束,在一位稻农给记者提供的某企业订单上,有多处“乙方必须”的字样。 多年来五常水稻“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受到冲击。与此同时,被市场销售终端的利润所引诱,一部分农民重新打响了算盘,不仅种稻,还直接进入加工和销售领域。 为了争夺大米利润,五常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组团闯市场。五常市副市长杜泽春介绍,五常市目前已有各类合作社2680家,其中水稻种植合作社逾2000家。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与米企争夺市场利润。 米企:经营管理模式生变,介入水稻种植,产业链拉长 在稻农精打细算闯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变得活跃。一些米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部分企业不再单纯依靠收购稻农的水稻,而是购买土地经营权直接进入水稻种植领域。 五常市民意乡金鑫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鹏鑫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的3000亩“控制面积”多是从农民那里流转来的耕地。企业租农民的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买耕地经营权,每亩价格是800元,另一种方式是连劳动力一块购买,一亩地加上一个劳动力的价格是1500元。魏说,企业进入种植领域,原料成本可降低一块,在市场竞争中有优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五常市投资建厂的米业加工企业,大多有了自己的“控制面积”。 记者采访了解到,五常市的大米加工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很少自己建仓储,采取的是边加工边收稻的方式,巧“借”稻农小粮仓为企业所用,把仓储风险转嫁到稻农身上。在节省仓储成本的同时,其最大的负面效应是在稻米市场看好时,无法获得更大的利润。 政府:外地稻“洗澡”变五常米,监管面临新课题 在五常市采访,记者发现多数米业企业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种植合作社,有的与企业是“合作关系”,有的干脆就是隶属于企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掌控一定面积的水稻原料,二是可以“避税”,因为合作社销售一定量农产品享受免税政策。 五常市国税局副局长王亚国介绍,五常市有230多家一般纳税人米业企业,一年纳税额仅有2000余万元,除了农产品本身税率低的因素外,还有合作社不用纳税的问题。 由于五常大米价格高,一些企业把外地稻运进五常市,加工后再充当五常大米卖出去的“洗澡”现象仍然存在。对这一核心问题,五常市政府部门曾组织工商、质监、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打假,甚至采取了“四门落锁”的方式封锁外地水稻进入。但“洗澡”现象并未得到根治,个别政府官员加入到给外地稻“洗澡”牟利的行业,给政府监管平添了不少难度。 据五常市政府部门介绍,五常水稻种植面积逾200万亩,年产水稻150万吨。但五常市运出的“五常大米”远超过其本地水稻所能产出的大米量已成不争的事实。 为适应改革和市场经济需要,五常市于2015年1月在合并了原来工商、质监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物价等部分部门的职能后,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 回归:“福利米”大量消减,“贵族价”直线滑落 记者多年关注五常大米的价格。随着五常大米的声名鹊起,2005年左右,五常大米的价格开始逐渐飙升,至2011年末2012年初,五常大米的价格升到最高,市场上一般的价格每市斤达到50元钱,最高的甚至达到每市斤199元。 然而从2012年秋季开始,五常大米价格开始直线回落,目前的市场价格一般为每市斤5元至8元钱左右,高价米也只有每市斤20元钱左右。 五常大米的价格为何从“贵族价”直线滑落?从企业到政府部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而促使价格回归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福利米”大量消减。 五常人所说的“福利米”,就是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以及个人花高价采购用于发放福利或者用于送礼的米。 在五常市采访,从米企到政府部门,再到消费者,普遍认为五常大米价格下滑,是在市场经济因素下的理性回归。那些“福利米”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泡沫,在市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终会破灭。 打假:败也“调和米”成也“调和米”? 在各种是是非非中,“掺假”一直是困扰五常大米的最大焦点问题。而如何定义“掺假”,如何走出“掺假”,似乎是优质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绕不开的路。 记者在五常市采访了解到,五常市的大米好,除了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外,还源自于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五优稻4号,稻农称其为“稻花香”。近年来,所谓五常大米的“掺假”,并不是有假水稻或者添加成分,而是围绕大米中“稻花香”的纯度。 2014年底,记者得到了一份原五常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调查材料,材料中明确标明五常市大米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了“调和米”问题。“调和米”,是由五常市地产其他水稻、外地水稻、稻花香(五优稻4号)按比例调和而成。 因五常大米闻名全国,每年有大量外埠水稻运进五常市加工,然后再从五常市运出大米。为了维护五常大米品牌,五常市政府也曾大力打击掺米行为。 诚信:五常大米品牌建设必须迈过的坎 五常市,取名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其中的“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有关人士认为,五常大米在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缺失了“五常”中的“信”字。五常大米的价格回落,除了理性因素,“掺假”等各种不诚信问题也是造成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 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李晓冬说,“五常大米”“合作社”“有机”,是近年来企业卖大米的三样招牌,不管是否通过认证,不管是不是真的合作社,不管什么标准,只要在包装上贴上类似的标识,就把钱赚了。 五常大米的“信”,何时能回归,何时能补齐,将直接影响五常大米的命运。而农民、企业如何加强守法自律,建立诚信,也是我国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一道较真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