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市民王小姐常去超市买大米,最近一次到物美浦沿店,她却发现二楼电梯口多了一个卖黑龙江有机绿色食品的专柜,其中包括自己常买的“北大荒”大米。这样的专柜,6月将覆盖华东24家物美店,听到这个消息,王小姐脱口一句,“大米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杭城各大超市的货架上,大米品牌五花八门,不仅消费者难选,采购人员也看花了眼。华润万家华东区商品部采购经理钱丰深有同感,“十二三个品牌,有些品牌仅有1-2个单品,也有品牌推出20多个单品,最多时,单家门店的大米就有80个单品。” 钟爱这“米摊子”的不光是线下市场,互联网大米也很畅销。杭州谷绿农业科技的王安平就是个活脱脱的互联网“大米哥”,从线下走到线上,如今,仅仅是一款5公斤装的大米单品,一天最多就能卖出一万包,销量最高的省份就是浙江。 但王安平却说大米战“并不赚钱”,线下超市也持同一观点。既然如此,为何这大米战还越打越激烈? 此外,电商对很多行业的实体市场均有冲击,令人惊讶的是,在米摊子上,无论是实体从业者,还是电商从业者,都给出一致答案——“没太大影响,原因在于,大米利润本来就薄,再加上物流成本,电商没太大价格优势。” 不过,他们对杭州人的吃米习惯变化也有同一认识——越来越爱包装米,包装也越来越小,中高端米正逐步走俏。 亏本的买卖,为何还要做? 有心的“马大嫂”们会发现,相较于几年前,超市的大米正在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在华润万家杭州门店,大米品牌可达十二三个,单店最多推出80个单品;物美杭州门店,共计引进15个大米品牌,达100多个单品。 在各种大米面前,杭州人的吃米习惯是否发生了变化?华润万家采购经理钱丰最深刻的感受是:相较于散米,包装米的销量增速快,特别是小包装的大米;同时,消费者们越来越青睐中高端米。 “从去年的销售来看,散米和包装米的销售总金额近乎持平。相对来说,散米的单价更优惠些。”钱丰说。 作为超市的供货商,北京谷兴源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智权道破“中高端米逐步走俏”的原因:以三口之家为例,10斤大米能吃上一个月,以10元/斤来算,一个月才100元,占整月的生活费比重很小。三斤菜相当于一斤米,这就是为何现在有更多人接受中高端米。 尽管如此,杭州人对大米价格变动还是挺敏感。钱丰至今还记得,上次超市大米搞活动,价格从2.18元/斤降至1.98元,在每人限购一包的基础上,销量就翻了四五倍。 钱丰不忘补上一句,“这些大米的活动价,对我们来说,往往是亏本的。” 既然卖大米亏本,为何还有人不断进入米市?钱丰说,“就超市来说,之所以压低销售价格,一方面超市是为了吸引客流,另一方面想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消费者尝试新口味,试图改变其消费习惯。”而对互联网大米哥王安平来说,引流同样是关键目的之一。 杭州人爱吃什么米? 杭州人常吃的是东北米、苏北米和泰香米,其中东北米尤甚。有关部门2011年的一次统计显示,杭州每年的大米需求量350万吨左右,几乎全部靠省外调运。摆在杭州市民餐桌上的大米,34%来自东北。这意味着,杭州人三碗饭中,一碗来自东北。 尽管这三类大米仍是主流,但近两年,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新面孔”,偶尔会出现在消费者视野里。 今年3月,华润万家就尝试销售越光米,这是日本的大米品种,产地在东北,10元/斤,粉色的包装很温馨,比较适合做寿司。超市和供应商谈下了“买一送一”的活动,进了1000包,但钱丰坦言,“这仍属于小范围的需求,算不上太成功的尝试。” 物美也正在和供应商洽谈,准备引进日本的保鲜米,脱壳后直接包装,虽然口感与同类大米并无太大差别,但营养成分往往更高。物美华东总部的采购经理程殷透露,“价格预计在20元-30元/斤,目前还在洽谈。” 超市均表达了一个态度,因为销售面向大众,在这些新品的引进上,会谨慎许多。当记者提及去年曾在北京市场上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绿色竹香米时,超市方均表示“市场小众”,似乎并不怎么受欢迎。 电商和实体米商何以能和平相处? 电商对不少行业的实体市场冲击不小,但在米摊子这件事上,却难得“和谐相处”。 “电商对我们没太大影响,一方面,大米的每一个批次都存在差异,消费者还是希望能看到实物后再购买,另一方面,和物流成本也息息相关。”程殷表示,不少大众消费的大米本就是一个微利甚至于没有利润的产品,如果加上物流成本,电商销售并没有价格优势。 钱丰也接触了不少供应商,他们(指供应商)建立了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普遍反映“不赚钱”。 杭州谷绿农业科技的王安平专门在互联网上卖各种农产品,其中包括大米。他向记者展示了一袋5公斤装大米运至北京的成本:售价69.9元,成品收购价格5元/斤,共计50元,包装成本2元,运费10元,人工费3元,如此一来,利润不足5元。如果遇到产品破损,作为商家的自己,还得承担这部分损失。 “换作其他商品,运费10元并不高,但对大米这一利润很薄的商品来说,占比就很高了。”王安平说,正因为大米不赚钱,所以公司在原有的几款产品基础上,并不打算扩充单品的种类,“只要能解决绝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了。” 在王安平的经营产品中,大米仅是其中一部分,共计10多个单品,其他还包括有机杂粮、干货、食用菌菇等。 著名的大米哥赚到钱了吗? 虽然物流成本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但这并不能阻挡大米的电商之路。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一块新蓝海。根据阿里研究院数据统计,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提升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研究院预测,2014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有望突破4600亿元。 王安平就是逮着这一机会,冲进互联网大潮卖大米的“大米哥”。四年多前,他率先在网上卖起大米,如今最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单品,他一天就能卖出一万包,达十万斤。王安平透露,在十几个大米单品中,5公斤装、2.5公斤装的卖得最好。他还吐槽一句:“小包装的大米,都有塑封口子,方便取物,这样一来,家里的米桶都能退休了呢!” 王安平称,自己之所以能在大米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一方面是自己卖的米品质好,“不少东北人喜欢吃,说味道纯正”,另一方面是自己和线下销售之间差异化竞争,不仅包装更精致,在米源的追溯上也下足了功夫,只要一扫包装袋,就能看到米是从哪块地里收来的,图片文字都有。当然,这样一来,价格也贵出了不少,“不过白领喜欢,只要放心,不在乎多付点钱。” 关于网上卖米的质量风险,王安平并不排斥,“做追溯系统就是为了避免这点。”他坦言,“大米这一行是个良心活,当年我入行时,和米厂谈生意,人家和我谈‘纯度’,我还傻傻听不明白,直到后来才清楚。”但他也劝消费者“别草木皆兵,认准品牌、正规渠道很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