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是我国产粮大省,主产和,经纪人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秋,全省经纪人约为2万人,其收集的粮源占全省收购总量的85%以上,已成为从农民手中为各类企业汇集粮源的主力军。 一、基本情况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我们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部分国有粮库及为其汇集粮源的经纪人代表进行了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现场走访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省经纪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流动贩运型。经纪人以产区规模较大的粮库或加工厂为依托,形成自己的购销网络。他们熟悉周边生产和农户粮情,自筹资金购买农用运输车辆,走村串户,以略低于市场价从农户手中收粮,从中获取差价收益。这些经纪人大都以家族为单位,以夫妻经营为主,间有父母兄弟参与,利用自家三轮车、箱货面包车或大型车辆贩运,每天收购量约10-100吨不等,每吨利润在30-40元左右,活动范围在所住村庄周边30-40公里左右。 (二)坐店收购型。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固定收购摊位,主要分布在主产乡镇和交通便利的村庄,路边街道明显可见。这部分经纪人利用住家门前空地和院落,将地面硬化,搭起简易棚子就地收购销售,常年不断。既有农户上门卖粮,也有小粮商转售给大粮商,以自有资金周转。他们的经营规模比流动收粮经纪人稍大,大部分不具备办理收购许可证条件。 (三)协会+经纪人。在豫北地区,有的以行业协会为中心建立新型农企关系,根据人口及种粮面积等情况,吸收有影响、懂生产、会管理的运销专业户和“种粮能手”,在每个村选择1~2名诚实守信、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的农民为中心会员,架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运作模式灵活,有生机和活力,汇聚本村粮源,农民方便实惠,中心会员得利,企业也掌握了粮源,实现了互惠共赢。 在整个,约80%以上的经纪人为种粮农民,大都是在种粮专业户和种粮大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共同点是:掌握一定粮源,信息灵、行动快、粮情熟、能吃苦耐劳,有生机活力;自备收粮资金,钱不够时多向亲朋好友借贷,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收粮,自身参与播种、田间管理、收打销售的全过程;收购时用自备资金与农户现金结清,不赊不欠;大部分无收储设施和检测仪器,随收随卖,大多靠自身经验和感觉观测质量。 二、积极作用 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它在方便农民售粮、拓宽购销渠道、协助国有企业掌握粮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为粮农服务。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者日益增多,留守者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经纪人是连接企业和种粮农民之间的桥梁,通过到收割现场、挨家挨户上门收购,装包、过磅、装车一条龙服务,解决了现在农村青壮劳力不足和留守粮农卖粮难的问题。 (二)形成了流通新体系的基石。国有购销企业改革改制后,一些国有粮库、粮站、粮所仅剩下少数人员,有的只留一两个人看门,购销力量十分薄弱,仅靠自身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流通的需要。经纪人活动在企业周围,以骨干粮库、加工企业为依托,形成新的购销体系,不仅缓解了国有企业人手不够、收购网点不足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粮源。部分国有粮库领导在介绍参加座谈的经纪人时直接说:“这些都是与我们合作多年的‘黄金’客户”。 (三)增加了社会就业。经纪人的发展和经营既可以就地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一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又可减轻农民工进大中城市的压力,为农民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开封、商丘等多地经纪人都有雇人收粮现象,报酬因工种而异,司机一般4000元/月,扛包者收购旺季时为200-300元/人,平常一般是150元/人。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经纪人参与收购活动,一般每斤原粮能赚2分钱左右的购销差价。夫妻收粮的一年可有5-6万元的纯收入,一家父母或兄弟参与,一年可赚10多万元,与外出打工的农民收入持平,这也是大部分经纪人坚持长期从事买卖的一个原因。 三、现实问题 经纪人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不足,贷款困难。资金问题是困扰河南经纪人发展的主要瓶颈。依靠自有资金和从亲朋好友处借钱是省多数经纪人的资金主要来源。之所以没有去银行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机构不愿意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贷款给经纪人,而农村人几乎没有可用来抵押的财产。开封地区部分经纪人反映,在当地只有邮政储蓄银行允许经纪人有条件地贷款15万元,即满足存续一年上,须提供营业执照、身份证和户口本,并要三家联保方能放贷。 (二)市场信息灵通,政策信息闭塞。座谈会上,不少经纪人表达了“赚得起赔不起”的心声。在托市收购以前,经营相对困难。国家托市收购以后,经纪人为托市粮库提供粮源,不仅价钱好,回款也有保障,生意相对好了许多。到会座谈的经纪人都表达了这一看法。不少经纪人总结自己多年从事生意的感受,认为“国家托市收购以后比较轻松,资金能及时到位。”究其原因,他们说,托市收购使粮价有个杠杠,经营比较好掌握。 (三)收购许可证有效期短,有的年审乱收费。参加座谈的开封等地经纪人反映,收购许可证有效期太短,希望能够时间长一些。还有的经纪人反映,有的地方在许可证年审时,会以培训等名义让经纪人另交500-600元,否则年审不能通过。 (四)社会上还存在对经纪人作用的偏见。在,经纪人多是现金交易,经纪人从农户手中收粮价格每斤一般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低1-1.5分钱。据宁陵县一位有着十余年从业经验的经纪人介绍,他在2013年赚了5-6万元,平均每吨赚10元左右,每斤也只挣了5厘钱。另一位经纪人透露,经纪人自己也分等级,二级以下的经纪人每公斤利润在1.5分以内。经纪人挣点辛苦钱,农户为图方便也愿意卖。乡里乡亲的,互相都认识,经纪人也很珍惜自己的信誉,过分坑农的事情一般不敢做。失掉信誉就没人卖给他,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竞争的市场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约束自律。但现在社会上还有偏见,认为经纪人赚走了种粮农民的一些好处。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偏颇的。 (五)经纪人组织松散。目前,对经纪人管理都比较松散,缺乏必要的组织和规范。但在谈起联合起来组成经纪人行业协会等组织时,有的经纪人认为,“同行是冤家”,不好办。 (六)仓储设施简陋,多为现买现卖。经纪人的储粮条件都很简陋,大部分在民房内存放,有的甚至存放在露天地坪,难以保证质量。仓容大小不一,从100吨到400吨不等,仓库设施都很简陋。多数“上午收下午卖”的小粮商连简易的仓储设施都没有。 四、有益探索 针对经纪人的现状,为规范管理经纪人队伍,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尝试成立经纪人协会。豫北地区有的县市大力尝试建立经纪人协会,在收购工作中起到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在运输服务上,收购期间经纪人统一着装、统一标识,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公安、交通一律放行,形成收购车辆的绿色通道。组织进行业务培训,规范统一检验标准,使会员在入户收购中尽量做到不压级压价收购。定期发送政策信息,对会员进行政策指导。 (二)建立农村售粮便民服务点。新乡地区有的县市曾利用经纪人和坐店粮商,建立农村售粮便民服务点,把这些便民服务点挂靠在当地经营企业,由企业对其实施有效管理,有效地解决了经纪人管理难的问题,企业充分掌握了粮源,也防止了互相抬价、竞价收购,扩大了新的购销渠道。 (三)构建双赢的合作关系。有的经纪人把经纪人与厂的关系形容为“鱼和水”的关系。而不少国有粮库都联系有一定数量的经纪人,更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合作。 经纪人是在购销市场全面放开、打破旧的统购统销模式以后,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肩负起替代原来千家万户往粮站送粮的使命,成为当下汇集粮源的主力军,是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因此,既要充分认识到其服务“三农”、盘活流通的积极作用,又不能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闻不问,不能简单采用计划经济时代强制性约束手段加以限制,否则最终挫伤的是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 为此,建议:一是加强相关政策扶持。政府在规范经纪人行为的同时,应制定出台促进经纪人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在税收、贷款、运输收费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保护经纪人的利益,促进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规模经营。三是健全流通监督检查制度,引导依法经营。四是建立经纪人诚信档案,引导其守法经营。五是建立经纪人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市场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