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季中晚籼稻上市在即,宏观经济步入筑稳期,国家连续释放粮食政策调整信号,为当前粮食市场带来诸多变数,中晚籼稻市场亦将进入“新常态”。 中晚籼稻增产形势明朗 实地调研发现,湖北省中晚籼稻主产区大多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预计总产量将在290亿斤左右。 荆州市中晚稻播种面积516.59万亩,同比增加13.51万亩,增幅2.7%;预计单产1211斤/亩,同比增加38斤,增幅为3.2%;预计总产62.59亿斤,同比增产3.58亿斤,增幅为6.07%。 荆门市中晚稻播种面积为273.7万亩,同比增加1.5万亩,增幅0.6%;预计单产1370斤/亩,同比增加20斤,增幅0.7%;预计总产37.5亿斤,同比增加0.48亿斤,增幅1.3%。 黄冈市中晚稻播种面积378.84万亩,同比增加10.69万亩,增幅2.9%;单产1105斤/亩,同比增加14斤,增幅1.28%;预计产量41.8亿斤,同比增加1.88亿斤,增幅4.72%。 随州市中晚稻面积169.61万亩,同比增加4.88万亩,增幅2.8%;预计单产1246斤/亩,同比增加26斤,增幅2%;预计总产21.31亿斤,同比增 加1.43亿斤,增幅6.7%。 托市收购支撑稻价底部 稻米市场“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需求减”的趋势逐步加剧,年度新增稻谷供应大于稻谷消费增幅,年度结余为正,库存持续上升,供应压力显现。湖北近两年托市收购量436万吨,累计拍卖成交135.2万吨。从库存结构来看,大多集中在国家,加工及贸易库存水平偏低。 湖北省去年9月28日启动中晚籼稻托市收购预案后,稻价迅速向托市价1.38元/斤看齐,平稳运行至今年1月29日托市收购结束。2月12日,重新启动2013年中晚籼稻竞价销售后,收购价下滑至销售起拍价1.35元/斤,持续运行至6月上旬。其后尽管进入传统消费淡季,但中晚籼稻收购价始终在1.3~1.32元/斤区间运行。 今年年初至今,国家每周向市场投放政策性稻谷,以补给市场原粮需要。湖北市场共成交中晚籼稻135.2万吨。随着后期新季中晚籼稻上市,政策性拍卖将退居其次,市场关注重点转移至新稻价格及托市收购。 “新强陈弱稻强米弱”依旧 从湖北省托市稻谷拍卖来看,2013年产中晚籼稻在2014年累计成交近75万吨,而今年截至 托市收购启动几无悬念 目前,湖北省各地2014年产中晚籼稻收购价多数低于托市价运行,武汉、荆州、咸宁、黄冈普通中晚籼稻收购均价在1.32~1.36元/斤区间,优质中晚籼稻为1.34~1.4元/斤。中晚籼稻启动托市将成大概率,新稻价格在此前提下将保持相对坚挺,托市收购价将成为普通中晚籼稻价格顶部。 “优强普弱”格局仍将延续 近年来,湖北省优质籼米在广东等销区虽保持良好的市场占有率,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形势。一方面,受宏观经济调整影响,沿海企业停工停产较多,销区消费需求放缓甚至下滑,影响优质籼米销量;另一方面,以往广东本地经销商直接采购湖北省加工企业优质籼米,而后销往本地市场。 而近两年,为降低采购成本,在籼稻上市期,经销商采购优质原粮,库存至本地储备企业,而后根据需要加工为成品粮销售。因而,湖北省优质籼米外销增长势头有所放缓,销价受到抑制。建议在原粮采购时,可将上述因素纳入考虑。 购销定价机制不对称 稻谷轮入按照最低收购价执行,呈现“政策市”;而稻谷轮出按照市场价格执行,呈现“市场市”。两种定价机制直接造成“进多出少”,政策性粮食循环不畅,也是库存高企的重要原因。 从拍卖粮源来看,当前我国政策性稻谷拍卖与轮出往往按照“先陈后新”的顺序,而陈稻投放市场连连遇冷,相比较而言,2014年产稻谷的投放却受到热烈追捧。 由此可见,“先陈后新”与市场需求并未接轨。建议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且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