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产区托市收购启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望推动阶段性行情的启动。随着国内流通市场粮源进一步减少,加之加工企业库存粮源的消耗,新麦流通市场将呈现“供降需升”格局。 托市收购量逐步接轨上年 据统计,截至9月10日,、等9个主产区各类企业收购新产627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846万吨,但收购量处于2006年以来的次高位。 统计显示,2007-2014年主产区各类企业平均收购数量为5453万吨,其间最高量为7120万吨(2014年),最低量为4089万吨(2007年)。步入9月,北方麦区托市收购启动区域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信心,同时也将进一步压缩流通市场粮源数量。 截至目前,国内主产区托市收购量接近2000万吨。托市收购周期明显拉长,使得托市收购量逐步向上年靠拢。 因质量不同麦价差异明显 当前品质不一,麦价差异明显。由于质优流通粮源数量稀少,规模化采购难度较大,呈现“有价无市”格局;而质差受饲料粮低价影响,其饲用替代数量及其价格受到明显冲击,呈现“无市无价”。 兴化地区加工企业2015年产红本地收购价为2360-2440元/吨,白加工企业到厂价为2280-2320元/吨,饲料企业到厂价为2020-2080元/吨;凤台地区2015年产三级白小船板交货价2230元/吨;菏泽地区加工企业新麦收购价2400-2410元/吨;石家庄地区2015年产三级普通白平均入厂价2420元/吨;延津地区2015年一级白收购价2340元/吨。 随着市场粮源减少,加工企业采购意愿趋强,但及麸皮市场表现不佳,需求启动较为缓慢,制约其采购力度。相关机构统计显示,8月份国内粉产量为1198.48万吨,同比增长3.01%;1-8月粉产量为9189.55万吨,同比增长2.8%。截至9月中旬,国内特一级粉与三等白均价的价差为960-965元/吨,环比有所缩窄。 临储麦拍卖或逐步好转 由于市场价与政策价存在差异,国家临储成交今昔冷热鲜明。当前国内主产区新收购价为2300-2400元/吨,国家临储三等拍卖底价2460元/吨,新麦采购成本优势明显,这也使得其成交冷清。 统计显示,自2014年8月中下旬以来,国家临储拍卖市场成交率和成交均价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9月中旬,国家临储剩余库存量为1824万-1924万吨,其中297.7万吨,529.3万吨,939.1万吨,144.7万吨。 新麦有效供给能力趋弱 流通市场逐步进入阶段性供需偏紧格局,将促使市场主体购销心态发生转变。在国家临储供给量充裕的情况下,流通市场粮源价格难以出现大幅回升,麦价将逐步回归政策价,市场价格变化影响市场主体的购销心理,也将间接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国家临储拍卖仍将成为后期粮源供给主渠道。后期国内市场行情走势仍需看政策脸色,建议密切关注新年度最低收购价调整幅度及区域、品种行情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