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照进厨房 我们都不曾亲眼见证,一盘青菜是怎样从农田走到餐桌。法规与监管,不可能如天网般网住食品安全的所有漏洞,只有良心才能照亮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是的,良心——听起来不靠谱,却是食品安全最后的盾牌。 记者/黄 祺 食物暗箱 厨房就像一个黑箱,厨房以外的人,永远不知道厨师往菜里放了什么。这一点,过去的帝王最明白。所以外国帝王使用银质餐具,用以检测毒物,中国皇上有专门的试吃员,直接用人体试验检验食品安全。现代社会,厨房延伸成为一个行业,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食品行业就是我们共有的“厨房”,但食品行业漫长而复杂的生产链,让我们更加难以看到“厨房”里的真相。 “食品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讲良心,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彭瑞衍在食品行业内做了几十年,现在是上海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名誉会长。“食品是可以捣糨糊的产品。”这话听起来有点怪,彭瑞衍列举了食品的几个特征,用来证明他的论断: 现代食品几乎没有靠一两样原料做成的,这就给“捣糨糊”提供了条件。比如面包,我们都知道面包的原料是小麦,但小麦的等级千差万别,用同样多的小麦,一个面包的成本有可能是1块钱,也有可能是10块钱,甚至100块钱。光有小麦是做不出面包的,一个面包里,食品添加剂、辅料的品种少说也有十多种,任何一种添加物的用量,都会影响面包的质量。仅仅一个面包,值得担心的地方就不少。小麦是否变质?食品添加剂是否是正规产品?辅料用得对不对?更有甚者,不良生产商将根本就不能用于食品的化工原料投入食品,消费者却浑然不觉。鸭蛋中的苏丹红、牛奶里的三聚氰胺就是骇人听闻的例子。 食品还是一种极其善于“伪装”的产品,通过加工后,种种缺点均被一一掩盖,光凭食物诱人的外表,消费者永远发现不了劣质原料和糟糕的加工环境。“一块肉掉在地上,厨师捡起来扔进锅里,你吃肉的时候能吃出来吗?”多年前的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如果不是记者暗访曝光,陈馅月饼会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不新鲜的肉可以用嫩肉粉“扮嫩”,没有骨头的骨头汤可以被“一滴香”搅浑,经过蒸炒烹炸后,食物原本的缺陷被互相掩盖。 讲完上面的例子,彭瑞衍问:“难道给厨房装满摄像头?或是每一口锅边站一名监督员?”厨房里的事,天知地知良心知,如果起码的道德底线崩塌,再多的监管也难守住食品安全。现代食品行业,食物的生产加工被分层层分解,餐桌上的任何食物,都经过了无数人的手,食品安全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和良知。良心——这个看起来最不靠谱的东西,在彭瑞衍看来却是食品安全最后的盾牌。 上海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没有完全赞同彭瑞衍的说法,他认为,正确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控管理,才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切实手段。 特别是近几年数次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安全法治趋于高压状态。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对外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人民法院要准确理解、严格适用法律。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的定罪量刑,不仅要考虑犯罪数额、人身伤亡情况,还要充分考虑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犯罪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程度、恶劣影响等。 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惯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及销售金额巨大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严惩,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要加大财产刑的适用,彻底剥夺犯罪分子非法获利和再次犯罪的资本;要从严控制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对于贪腐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从重处罚。 “问题是,我们的法律不少了,往往是执行中出现问题,执行法律的人,归根结底不还是人心的问题吗?”彭瑞衍反驳。 阴魂不散的三聚氰胺被他认为是最典型的例子,2年前,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当事人和企业负责人因此锒铛入狱。但仅仅事隔两年,当年未销毁的问题奶粉,再次出现在多个省市的市场上。“我们有法、有规定,但为什么毒奶粉两年不销毁?为什么未销毁的毒奶粉会流入市场?这是人的问题,不是法律的问题。” 在民众对食品安全充满悲观的情境下,良心,被政府部门和食品行业重提。今年6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主题被设置为“自律铸就诚信”,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国家4个部委和3个局的主要负责人,齐齐上场倡导行业自律。在强调了多年的法规与监管后,管理部门也最终发现,食品安全说到底要靠良心。 红灯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