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展望的调查数据。包括OECD调查获得的生产数据、供给数据、需求数据、预测数据;FAO咨询的农产品分品种发展趋势数据、作物长势数据、气候变化数据、价格波动数据、政策影响数据等。 (二)已有的统计数据。FAO的统计数据库(FAOSTAT)是世界上最权威、最完备、最系统的农业信息监测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作物的收获面积、单产、产量、库存、进口、出口、消费、价格和成本等数据;畜产品的牲畜存栏量、肉产量、国内总产量、肉制品/乳制品库存变化量、活畜进口、活畜出口、食用消费量、价格和成本等数据。 (三)其他数据资源。在世界农业展望活动中,OECD和FAO加强了与欧盟、世界银行、美国农业部及国际性研究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强化农业生产、市场、贸易等数据资源共享。报告中的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指标主要来源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预测结果,人口数据则来自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库。 三、独具特色的展望模型 为做好展望预测工作,OECD和FAO运用动态回归和局部均衡理论,联合研发了独具特色的AGLINK-COSIMO模型。该模型系统涵盖50多个国家(地区)模型,总计约23000个方程,对粮食、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及生物燃料等20多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消费、价格和贸易等市场情况进行中长期(10年)基期预测和展望,并模拟、分析各种政策或其他外部冲击对各国及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该模型功能效果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充分考虑联动效应。该模型能够体现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宏观经济的联动性,能够体现世界各国区域间农产品市场的联动性,能够体现农产品分品种间的联动性。二是充分考虑各种政策效应。该模型能够模拟并评价宏观经济政策、农业生产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等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三是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只有兼顾未来10年资源、人口、科技、经济、社会等各种不确定性,才能保证预测展望的科学性。 二十国集团农业市场信息系统(G20—AMIS)简介 2008年以来,全球粮食短缺和价格危机,突显了市场信息、数据库和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弱点。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物价攀升、通胀高企加剧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甚至引发了动荡。2011年6月,G20农业部长会议通过了《粮食价格波动与农业的行动计划》,并在加强对农产品交易监管、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和控制粮价波动以及应对饥饿等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在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上显示出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的强烈意愿,同时,就建立AMIS系统达成一致。2011年9月,G20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AMIS成立大会。 AMIS成员包括FAO、OECD、WB、WTO、WFP等10个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AMIS主要由秘书处、全球粮食市场信息组和快速反应论坛三部分组成。秘书处成员由10个国际组织构成,负责根据成员国提供的信息分析世界粮食市场前景,并及时发布粮食市场展望。全球粮食市场信息组由成员国的粮食市场相关专家组成,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主要负责提供各国生产、库存、贸易、消费等信息,并研讨相关技术性问题。快速反应论坛由成员国政府官员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负责促进信息沟通,加强政策协调与对话,讨论防范和应对危机之策。 作为G20成员国,中国积极参加AMIS工作。在农业部市场司统一领导与组织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作为AMIS中国工作业务承担单位积极发挥业务对接作用,到目前,共参加了4次AMIS快速反应论坛会议、5次AMIS全球粮食市场信息组会议。农业部组织专家建立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种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并从2014年2月起向AMIS提供月度供需预测展望报告。积极开展AMIS监测预警技术交流合作工作,选派专家参与并承担AMIS能力建设项目任务,组织翻译AMIS全球粮食市场监测月度报告。目前,按照AMIS的方法体系,迫切需要我国实时公布粮食库存数据、推进粮食消费数据调查、规范农业统计信息采集与发布,以更好地发挥我国在AMIS中的作用、提升我国话语权。 美国信息监测预警及农业展望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