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市场走势对2015年有着教科书式的示范意义,对2015年市场农户、贸易企业以及用粮企业的采购模式和库存策略等均有较大影响。 2014年,国内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呈现出“产量过剩创纪录、临储收购创纪录、价格上涨创纪录”的局面。市场在增产预期下库存大幅减少,国内市场供应过剩,导致临储天量收购,市场呈现“库存结构变、贸易模式变、定价机制变”的“三变”特征。 临储收购或重演上年“疯狂” 2014年全国总产量再次突破6亿吨大关,其中产量达到21567.3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量。在需求放缓、产量连年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呈现出供给过剩、需求疲软的格局,明显供大于求,导致大量进入国家临时储备。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近3年来,国内供给过剩均超过2000万吨。其中2013年年度结余达到2489万吨,2014年达到3976万吨。 预计2015年全年供需结余也在2950万吨。 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新常态下,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促进生产,国家在4省区敞开收购临储。截至2015年2月28日,4省区临储收购总量已经达到5959万吨,较上年同期高1110万吨。 从收购进度来看,1月份,地区临储收购显着加快,月度收购量达到3370万吨;2月上中旬,临储继续大量收购,2月1日~15日收购量也达到1345万吨;2月下旬,受春节假期影响,临储收购基本停滞。 从地区农户余粮来看,以5%的农户自留粮比例估算,春节后地区农户商品余量在1500万吨左右,贸易商存粮700万吨左右。市场存粮有限,临储收购继续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目前,地区用粮企业库存水平约1~1.5个月,部分企业库存加远期合同预计能达到3个月。后期市场有较大用粮缺口,6月份之后粮源将依赖成本较高的政策粮,市场主体看涨心理较强。 从地区来看,、及农户整体售粮进度达到60%,农户余粮近四成,供应相对充足。去年春节前,地区销售缓慢。但春节后3~4月份,大量、及河南倒流,导致当地迅速消耗,同时用粮企业库存普遍偏低,7~8月份出现严重缺粮的情况。 当前,地区临储天量收购,部分华北仍有倒流的可能,但本地贸易企业及用粮企业建库存积极性高于上年,并带动当地价格上涨,关内外价差缩小,倒流行情将受到较大抑制。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地区临储收购量过大,市场商品粮源将有较大缺口,后期市场仍将依赖政策性粮源投放,并可能出现大量阶段性替代的行情。同时,鉴于政策性粮源成本较高,地区价格预计将呈现持续上涨的行情。 饲料需求将表现疲软 2014年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度过了极具考验的一年,猪价持续下跌,养殖利润连连亏损,历史罕见。 2014年生猪养殖持续亏损,成为自2011年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年,并且亏损持续时间创最长纪录。从盈亏平衡线附近跌至深度亏损线的时间长达12个月,全年猪粮比价仅年初两周位于6∶1以上,甚至在春节等消费旺季也出现亏损的罕见行情。 正是由于2014年生猪市场全年亏损,养殖企业淘汰过剩母猪产能加快,尤其是在2014年第四季度。因此,市场预计2015年生猪存栏量会较2014年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而且下降势头有可能持续至2015年底。 因为,存栏若要增加必须先启动母猪补栏,推动母猪存栏量增加,母猪存栏开始增加后半年以上存栏才开始增加,12个月后生猪供应才会增加。 母猪补栏有望在2015年二至三季度进行,而存栏的增加最早在2015年底,甚至2016年上半年才会出现,2015年全年生猪存栏都将保持持续缓慢下降的势头。生猪存栏的下降,将对饲料市场以及处于饲料原料市场上游的市场形成较大压力,的饲料需求将表现疲软。 库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在、、、4省区累计完成临时收储6919万吨。据估算,临时收储量占到东北总产量的70%左右。加上2013年收购的3083万吨,国家临储总量超过1亿吨,国内库存水平也创下历史纪录。 2014年,临储收购数量巨大,贸易企业和用粮企业库存水平很低,农户售粮积极,国内库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农民手中余粮已经很少,很多农民将自留粮都卖给了国家;二是由于在丰产背景下市场预计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贸易利润不大,各类贸易企业库存大减,流通环节存量明显低于往年水平,市场估计,2014年至少有1500万吨从贸易商手中转到收储企业;三是用粮企业库存水平明显压缩,部分饲料企业库存水平低至15天用量以内,地区深加工企业库存水平较往年平均减少3个月用量。 由于市场库存结构改变,大量粮源进入临储,商品粮流通量下降,市场刚性需求需要依靠政策粮源满足,地区市场交易模式趋向单一化。临储收购结束以后,市场将进入竞价交易模式。由于大部分粮源进入临储,6月份之后,大多数产区和南方销区的用粮企业粮源均依靠参与临储竞价交易获得。 由于国家收的多了,市场留的少了,6~10月份市场供应主要依赖国家政策粮,市场定价机制也就由市场转向政策。价格就是政策粮交易成交价加出库费用、运输费用等,各地价格走势趋向一致。 2015年,临储收购总量仍处于天量水平,库存仍处于国储一家独大的畸形状态。贸易商及用粮企业受2014年市场行情影响,2015年增加库存储备的积极性显着增强。1月上旬开始,地区贸易商和用粮企业已经开始做远期库存。春节后,市场主体购销积极,若水分条件合适,企业将继续提高库存水平。地区贸易商及用粮企业库存水平也高于上年同期,这将缓解国有库存太高而商业库存不足的不利局面,也将对2015年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与临储收购量相比,农户和企业库存结构变化不算太大,不足以改变未来的整体价格走势特征。 国际市场供给将继续充裕 2014年,全球产量再创新高,国际市场整体供给充裕,部分主产国呈现供大于求格局。当年全球产量达到9.92亿吨,较上年增加230万吨,全球年终库存也达到1.92亿吨。 由于美国产量大幅增加,国际市场供需状况好转,价格大幅下跌。国际价格大幅下跌,我国进口的到港成本也大幅降低。2013年6月份以来,进口到港口的完税价格开始显着低于国产东北在港口的成交价格。截至2015年3月初,进口美国到成本的完税价格在1500元/吨左右,较港口东北成交价格低950元/吨左右。2015年,廉价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始终存在。 进口替代品冲击继续存在 2014年,我国进口饲料大麦、高粱、DDGS以及木薯等可替代作为饲料以及加工酒精等相关产品的数量呈大幅增加态势。 从进口品对的替代来分析,进口木薯干基本都用来生产酒精,产量在250万吨左右。而生产250万吨酒精则需750万吨左右,同时生产DDGS等副产品250万吨左右。因此,理论上进口木薯和DDGS结合可替代生产酒精用750万~800万吨。 2014年进口大麦中有200万~250万吨用作啤酒生产,饲料用大麦数量粗略估计在300万吨。2014年进口高粱总量达到577万吨,基本用作饲料。目前,木薯以及高粱等产品仍在大量到港。市场预计2015年,进口替代品对我国的替代影响将继续加大。(文章来源:博易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