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结构性改革如何引领“三农”新走向

时间:2015-12-30 12:1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透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

——透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结构性改革,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释放出惠农强农富农的强烈政策信号。

    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我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今天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两个天花板”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从供给侧角度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是要将农业生产由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要放松粮食生产。会议明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农业生产也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库存”“降成本”,这些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这次也集中出现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切中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人口大国而言,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必可不少。但如果库存过多,就会影响粮价的合理走势,而超量的存储规模还会加重财政负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经师矫江说。

    “生产成本高企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长此以往,将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仍存在一定差距,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农业要强,短板必须补齐。”蒋和平说。

    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获更多“关照”

    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面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好地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李国祥说。

    “不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周转、抵押担保等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在这些方面,新型经营主体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可以预期,更多惠农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李国祥说。

    现有农产品价格机制面临“大修”

    会议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