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结构性改革如何引领“三农”新走向(2)

时间:2015-12-30 12:1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

    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这些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现行政策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最低价也好,临储价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将来要推进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如果市价过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把‘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程国强认为,要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价补分离。一方面,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财政投入将“总量有增加、结构有调整”

    会议强调,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

    “农业是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都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会议提出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减、总量增加,表明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会议同时指出,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对此李国祥认为,近年来,各级财政一直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重点支持,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资金使用存在多头管理、“撒胡椒面”等问题,支农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会议精神可以预见,下一步财政支农将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在结构调整上找出路,诸多涉农项目、涉农资金有望进一步整合,形成合力用于‘三农’薄弱环节。”叶兴庆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