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经开发的大米品种达300多种,其中食品类就达120多种。产品包括方便食品、调味品、营养品、化妆品等。日本将大米商品定位到含有维生素、矿物质、泛酸、肌醇等各种营养成分的保健食品。把稻谷生产成各种物质和转化成能源,最终使稻谷达到了“吃干榨尽”。不仅如此,日本对粮食资源的全利用技术,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稻谷价值的3—5倍。米糠的综合利用生产出十多种食用和工业用品,增值60多倍;稻壳的综合利用增值3倍;碎米综合利用增值5倍;谷物胚芽综合利用增值10倍。
我国每年稻米副产品达4500多万吨,其中稻壳3000万吨、米糠1000万吨、碎米等500万吨,但米糠的深加工综合利用只占10%,稻壳发电及综合利用只占30%,我国稻米油年产还不足30万吨。稻米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直接影响我国稻米加工的资源利用率与增值效益。
改变我国稻米加工企业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差、赢利能力低下的现状,就必须在精深加工上挖掘潜力。 延伸产业链:创新需求引导消费 按照传统消费观念,在温饱时期,是生产决定消费。没有足够食物保障的时代,消费者就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有什么吃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消费者就吃什么产品。 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是消费决定生产。食物的极大丰富,为消费者提供了足够的选择余地。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者喜欢就可以接受;消费者不喜欢,就会断然拒绝。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一个共同特点,消费者始终处于接受状态。温饱时期,不得已接受消费;生活水平提高时期,也只是在市场上现有的商品中选择。因此,食品生产企业还是处于主动的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大米加工企业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创新需求,引导消费。 挖掘和满足潜在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对消费的需求就越挑剔。但是,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食品,有些人或许能够意识到,有些人只能是模模糊糊地浅意识到,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大米加工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将消费者意识到,但市场上没有的以大米及其副产品为原料食品生产出来;对于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又能够激起消费者需求的以大米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开发出来。
适应多元化、多变性、无主流需求。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年龄相同的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仍然有不同之处。在食品日益丰富的时代,没有一种食品永远占住主导地位。多元化、多变性、无主流的新时代,为大米加工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只要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
以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引导消费需求。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营销手段,也将“藏在深闺无人问。除了召开新产品发布会、参加各种展览会、品尝会等传统的营销方式之外,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全方位、广覆盖式的宣传。让广大消费者,在电脑、在手机、在一切能够接触到的现代化媒体上,都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新产品,并且能够看到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激发起消费的欲望。只要大米加工企业不断有新产品推出,只要有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只要引导得当,企业就能够满负荷生产,经济效益就会蒸蒸日上,“寒冬”的阴霾就会云消雾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