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不如买头猪!”最近,类似的段子在农副产品圈中广为流传。虽然只是打趣,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猪肉价格“高烧不退”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而新一轮猪周期开启之后,与之相伴的是禽蛋果蔬的价格也出现“抬头”迹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罕见的淡季高猪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物价,但从二季度开始,猪价的推升作用将会开始出现减弱,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极小。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偏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 “火箭猪”窜天 菜篮子淡季不淡定 北京新发地市场公布的数据显示, 风水轮流转。对于猪价的变化,养殖户有切身体会。据相关人士估算的数据,去年养一头猪大约亏300元,今年养一头猪却能赚500元,稳定的上涨行情,让养殖户终于松了一口气。“熬过来的,现在可以数钱了!” 中粮期货研究员陈建业说也表示,猪价呈现淡季不淡的态势,无论是生猪价格还是生猪养殖利润都处于历史同期的高位。 “今年是罕见的淡季高猪价。”芝华数据生猪分析师姚桂玲告诉记者,仔猪价格持续高位,局部地区仔猪价格接近千元。养殖利润方面,按照自繁自养110公斤出栏推算,局部省份头均利润接近800元/头。目前主要产销区养殖户压栏情绪比较浓,生猪供应量仍然明显偏少。 果蔬价格亦是如此。上周蔬菜价格继续在历年同期的最高位运行。 价格高点或现 需警惕断崖式下跌 猪价为何上天了呢?芝华数据生猪分析师姚桂玲指出,据芝华数据主要产销区经纪反馈,节前肥猪出栏过多,节后养殖场户猪栏大猪普遍紧缺,是猪价淡季上涨的主要原因。同时学生和务工者陆续返校到岗,消费小幅回升,给予猪价利好支撑。 另据陈建业介绍,1月份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生猪存栏环比下降2.7%,同比下降7.7%,生猪存栏延续低迷,因此2016年猪价仍将保持强势,价格的高点将在中秋前后出现。但是展望猪价,也应当看到,一方面,从2015年8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缩小至10%左右,10个月后也就是从2016年6月份开始,生猪供应将会企稳甚至出现回升;另一方面,结合养殖成本来看,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在天气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仍将保持低迷,生猪养殖成本趋于下行,这两个因素将会制约生猪价格的上涨幅度,因此2016年猪价难以突破2011年20元/千克的高点,全年均价在17元/千克左右。 而蔬菜方面,业内人士分析,就全国而言,近期的菜价几乎已到近几年同期的高点。上周,菜价的总体表现是南方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北方产区生产的蔬菜价格回落冬储蔬菜由于储存时间的延长,储存费用、损耗增加以及存量减少,价格出现了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产区气温的逐渐回升,蔬菜的产量逐渐增加,料逐渐取代南方产区的蔬菜,供应逐渐恢复。因此,后期各地的菜价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蔬菜的供应形势正在逐渐好转,目前正处于这种好转的前夜。当然,这种好转的进程目前还是比较缓慢的。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提醒,虽然目前猪价高位运行,不过养殖户仍应该警惕猪价的“断崖式”下跌。目前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导向,节后需求疲弱,猪价不存在上涨的动力。受饲养成本下降影响,养殖户压栏养大猪现象普遍。3月中旬,适重生猪存栏量将恢复至正常水平,势必和压栏大猪叠加形成集中出栏。 滞胀风险微乎其微 货币政策仍有空间 我国的CPI由8类商品构成:分别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其中食品消费指数的占比为33.2%,食品类在CPI指数中占到三分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生猪价格约占CPI权重的9%,二者走势十分相近,2月份猪价同比大幅上涨48.4%,显然猪价对CPI有推升作用。不过CPI能否持续恋战“2”时代,或者有新突破,也还受粮食、蔬菜等其他类影响。只有在大多数指标同时上涨的情况下CPI才会受到大的影响。 “去年3月份猪价跌至12元/千克以下,而目前猪价在19元/千克以上,3月份猪价同比涨幅将超过2月份,因此猪价对CPI的推升作用依然存在,但是从二季度开始,猪价的推升作用将会开始出现减弱,主要是去年4月份开始猪价出现快速反弹,猪价同比涨幅收窄,对CPI的推升作用减弱。”陈建业说。 李文旭也认为,目前国内生猪价格已经上涨至瓶颈位置附近,很难有大幅上涨,市场供应缓慢恢复后,猪价或将出现下滑,后市猪价对CPI的拉动作用可能会减弱。 “首先,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并没有改变,不会造成货币释放失控。其次,产能过剩,需求拉动物价上升有限,而如果发生通胀,其前提必然是供不应求。因此,出现滞胀的可能性极小。”刘文波说。 值得注意的是,与CPI一起公布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显示,2月PPI降幅收窄至-4.9%,这是该数据连续第48个月负增长。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朱振鑫分析,PPI降幅收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低基数效应,二是在供给侧改革预期下,上游产品价格出现反弹。 北大经济研究所指出,虽然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市场预期,但政策立场应该不会随之改变。一方面,影响2月份CPI同比增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因素和寒潮侵袭,是不可持续的因素。另一方面,即便通货膨胀率企稳上涨,也依然处于历史低位,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胀压力。另外,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稳增长应该是当务之急,而且当下尚未完全走出通缩压力的阴影,政策转向没有充分理由。 中银国际分析师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料相对宽松。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可能进一步放缓,再加上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未来几个月国内经济或仍处于下行商业周期。央行可能采取包括公开市场操作、降准和宏观审慎监管在内的多项措施来维持充足的流动性供应以及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的适度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