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3.15来了我们对食品安全说什么?

时间:2016-03-17 04:46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顾文豪《舌尖上的文明史》写到,不论是对昨日世界的唤起,还是探寻时世变迁的深因,食物,都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相反,它全面参与到了个人记忆与整体社会的塑造过程中。美

顾文豪《舌尖上的文明史》写到,不论是对昨日世界的唤起,还是探寻时世变迁的深因,食物,都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相反,它全面参与到了个人记忆与整体社会的塑造过程中。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教授保罗.弗里德曼主编的《食物:味道的历史》一书,着力探讨的正是食物如何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这部由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撰的著作中,贯穿全书的主旨并非是通常的饕餮赏鉴,而是思考食物在人类文明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编撰者相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采集、加工、以及料理食物的方式,既反映出不同族群的世界观与审美观,也充分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变迁。

弗里德曼说,味道已不是过去一小群贵族和欧洲皇室、阿拔斯王朝或中国皇家文化的专利,也不是当今前沿美食家的特权。美食体现了一个族群的世界观与审美观。食物及其质地不仅事关味道,更与人类自由息息相关,我们采集、加工、买卖及其料理食物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必要的工业,更是生活的艺术,可以展现生命的意义。

初步阅读这本书,我们有以下零碎的感念,人类社会是传统和创新的历史,饮食的过往和现在、一直将来也概莫能外,传统与创新,饮食与健康,繁杂与简约,饕餮与平衡,极致与中庸,都是美食、饮食的内涵和外延,味蕾与快感,创新与发展,主食工业化与手工制作,一直从舌尖传导在精神层面的美感、快感、辛福感,寻求食材的来源、制作的精良,呈现的美轮美奂,达成健康的体魄和道德精神礼教的完美结合,饮食、美食从中国的吃了吗吃什么象什么,从果腹、吃饱,到吃好吃精吃细,到追求原生态和本真,周而复始,这里面包含中国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恒念物力,简约为本,包容并蓄,感恩馈赠,自我修养,和睦团结等等。但是纵观中国美食、饮食和农耕文明、粮食安全,无不是从数量到质量的演变,任何时候都不忘初心,饱时不忘饥时,多是不忘少时,追求美食与美味、极致与简约、健康与膳食、数量与质量、华丽与本真、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平衡。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稻之道》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观看后颇有感触,中国的小麦、稻谷种植最早挺于世界,围绕粮食食物,形成民族的根源、衍生、发展,一部粮食食物史,即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人文、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交融史。

2012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证明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的野生稻现存于广西南宁周边地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在此研究基础上,立项启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稻之道》拍摄,历时3年制作完成。《稻之道》是我国首部稻作文化影像作品。全片6集,分别为《稻之源》《稻之神》《稻之田》《稻之人》《稻之味》和《稻之恒》。以为中心线索,从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农业科技等角度全面展示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系统展示广西稻作文化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关系。片中涵盖了广西与稻作有关的重要人文、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貌,展现出广西在稻作文化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独特贡献。采访了包括袁隆平、梁庭望等多位专家。

无独有偶,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被称为挂面村,户户做空心挂面,独门绝技,传统工艺,费时费力,称之为端上餐桌的非遗,面临后继无人、无人承受其苦的尴尬境地,在人们厌烦了机器加工面食的今天,手工制作,传承文化,记住乡愁,追求绿色有机健康怀旧食品的当下,还食材本真,唱和原生态。主食产业化、工业化怎么搞,机器大工业替代手工,是一对矛盾,生活节奏的加快,厨房社会化革命随之而来,主食工业化也是大势所趋,但是食材的本源与手工原汁原味制作,同世界和社会的变革和速度加快,构成一对不可调和价值和理念范畴的矛盾。

留住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一份美好的记忆,同时顺应时代变迁,解决好小厨房和社会化大厨房的关系,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热播,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张世新老人做空心挂面的精湛技艺,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火了张家山手工挂面。张世新老人还被大家亲热地称呼为挂面爷爷。他生前说自己的手艺好,是因为贪得了黑,吃得起苦。做挂面是个辛苦的活计,从醒面开始就不能睡完整觉。爷爷用浓重的陕北口音掷地有声:老祖宗的手艺,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传下去的。

《参考消息》2015119日读书时间栏目,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人食》反映中国年轻人生活新方式,一个人吃饭,更不能随便,不能将就,它是静静享受、品味快乐的最佳时光,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食物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它能填饱你的肚子,更能治愈你的孤独,蔡雅妮实在伟大。独自吃饭,遭遇鄙视或冷遇,是生活方式的洼地,是传统对现代的挑战,更是食物、人文、价值、道德的糅合物,彰显中国主食文化应对快捷生活方式的变迁的无奈和彷徨。

食材的多样化,制作工艺原始化,主食工业化以及供应的社会化,四化合一才是当今的主体主旨主题。中央电视台9频道播出的《茶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片树叶掉入水中,便是茶,茶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茶是有生命的,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参悟修行,感受宁静,感恩馈赠,外稳内敛,兼收并蓄,一种平衡,一种心态,一种情绪,就是茶的本源。其实一日三餐何尝不是这样,茶与食材同源,主食承载着中国人的感情、心态、平衡、文化、资源禀赋,赋予家庭的亲和以及归宿。

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多万元,创造出2亿多元的收益,好评如潮,令人眼前再亮,震颤心灵,从舌尖到味蕾再传递到大脑,从自然野生食材到居家的一日三餐,再到百姓的人生情感世界,从山东煎饼卷大葱,到山野珍蘑或西藏的野蜂蜜,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天道酬勤,触动了神经,美食——三餐——情感——居家——经济——社会——文化——人生,这才是泱泱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创新、生命本源集大成。

前段时间在《齐鲁晚报》看到戴永夏先生写的读史札记《舌尖上的宋代主食》,眼前一亮,宋代食用小米,主要用来煮饭,穷人多吃稀粥,家境殷实多吃小米干饭,小麦磨成面粉,以蒸饼(炊饼)、馒头(包有肉馅、馅少面多)、包子(馅多面少)、馄饨或角子(饺子)、汤饼(比面条宽)。文中说,麦、粟、稻,这三种粮食撑起了人们延续生命、物质享受的半边天。可见从宋朝起我国南北主食格局已经定型,其演变和翻新已经有了雏形。

茶和食材,主食和茶叶异曲同工,源于自然,回归本源,浑然天成,声自高远,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喝茶与主食并行,发展茶文化,秉持主食文化,既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引导,这就为解决食物的本源安全和需求带来了契机。

有专家建言,发展本土食品,知根知底,吃着放心,尽量杜绝外来食品,拒肯德基、麦当劳家门之外,发展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这样质量可控;还有一条,北大仓如何让全国人民心不慌。确保主食的安全不一定象专家所言,主食生产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原先的南粮北调,演变成北粮南运,主食地域性文化性荡然无存。

尽管有人挑剔说,《舌尖上的中国二》镜头移花接木造假,技术层面有毛病,有些故事人生刻意为之,但是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舌尖上的造化神功,人生感应。《舌尖上的中国》堪称经济社会文化统一体,自然美食、家庭亲情、文化传承的混合物,味蕾的品尝只是初级,深层次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家庭的和谐相处,有机联系,昭示厚德载物,各得其所,交融互动,浑然天成。诚如舌尖第一季主食的故事所说,主食是一切美食或食物的本源。

主食是指供应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其质量数量以及供应,涉及亿万家庭。主食自古到今天,内容几多变化,从2000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位是稻谷、小麦、玉米。我国粮食转化的主体是主食,转化的载体或者说主渠道是主食加工,主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的载体,是农业资源转化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及今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渠道。

主食承载着数千万年来,人类赖以生息的生命本源,生存基础和条件,也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亲情爱情友情,难怪有人说长江以南大量种植稻谷,稻谷特殊的种植方式和生长环境,造就了委婉和美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讲求的是与人为伍,团队精神,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千百年来的种植方式和收获环境,单打独奏,强调个人处事,呈现个人的力量,独显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时势造英雄,可见主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和筋骨,主食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独枝或奇葩。

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单纯讲吃,诉说美食,从大自然的馈赠或回馈到辛勤的劳动耕耘,从原始或者讲原生态的食材到果腹,一直到刺激我们的舌尖味蕾和胃口,大快朵颐,从吃饱到吃好、吃精,吃出文化,食文化源远流长,劳动创造了一切,取之于大自然的神功恩赐,用之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昭示了中华民族的演变兴衰史,组成了人类社会,成就了中华文明和进步,舌尖上的中国来之不易,也安之若素。

民以食为天,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立足自身解决了温饱问题,由吃不上到吃饱、吃得起,国人的胃口一天天好了起来,7%22%两个大数字,是中国对人类的特别贡献。但是不能小觑资源的枯竭,人为的攫取,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肆意的毁坏。

从五谷杂粮到各地的特色美食或小吃,琳琅满目,如数家珍,色香味俱佳,带动了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地域文化和主食文化,每到一地,人人都慕名小吃、名吃,各地也借势造势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空有千百年的食材,在继承发扬方面捉襟见肘,人们多数时间都感叹少有各具地方特色小吃名吃呢?

的确如此,由于在餐饮业发展或旅游业发展方面,急功近利突出,再加之食材的不安全性加大,在食物或主食保护、发现发掘、规划设计方面大打折扣,舌尖上中国有大批特色美食或传统做法,正在慢慢消失,只是徒有虚名。主食加工体制机制矛盾重重,政出多门,行业没有引领,监管不能跟进,没有启动资金,市场不规范,没有优惠政策。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背景下,人们追逐的是眼前利益,某些官员追逐的是形象工程,竭泽而渔,断子绝孙式掠夺,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破坏行径大有人在,吃野味也奉为美食,挖地三尺也要吃蝉蛹,疯狂吃相后面是不协调、不和谐的、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和暴殄天物的不齿。

尽管食为人们所关注,但是大众的主食又最不为各级重视和发展,以至于城市早餐良莠不齐,没有规划、没有网点,市长不抓市场,质量卫生不敢恭维,原因是主食、早餐是微利行业,不想抓、不愿抓,抓不好,甚至看不出政绩,本应是市长工程的早餐、主食工程,承办部门不明确,公共财政不拿钱,税收工商卫生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出台,比起特色大餐居民的一日三餐主食备受冷落。

另外从舌尖上的中国想到舌尖上的安全,食以质为先,在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安全食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食材的污染、无机肥滥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卫生、不合格比比皆是,人们自己毁灭自己。

舌尖上的中国给人们展示了美景、美食、美好愿景,她涉猎经济社会文化,道德传统理念,既有自然的馈赠,又有人为的创造,也包含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底线,不可小视,不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的审视,只有当做系统工程,方能科学全面认识舌尖上中国,从体制机制入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传承文化,追寻梦想,全方位呵护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堪称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史,主食文化史,从吃到劳动,从吃到衣食住行,从吃到孕育家庭、社会、人生,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道法自然,仰慕先贤,敬畏自然和环境,少取多予,感恩神迹,包容和美,舌尖上的文化也派生出主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食材本身的奇妙幻化,也有文化传统的内涵,更有德信做人,厚重率真,表里如一,爱人如己的外延。

美食是文化,味道是历史,饕餮盛宴能给人带来快感,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似涓涓细流温润每个人的心田,当然也是文化,现代化的步调赋予主食和家文化更多的内容和外延,万变不离其宗,家涵盖亲情、美食、文化、道德、伦理,食材的本源道法自然,亲近人文,更能体现游子的乡愁,更能体现文化的脉络,一个人吃饭不是吃饭,和家人吃饭方是吃饭,弘扬文化,做好主食,是我们的担当和责任,更是团结和谐的氛围使然。这也是全面理解、解读国家提出大粮食、大食物,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食物数量、质量安全的真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