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场消息:截至3月25日,临储玉米累计收购10353万吨,创临储收购政策实施以来的最高纪录。如今市场更为关心的是临储取消后,价格下跌空间有多少? 临储玉米托市收购自2008年启动以来,国内临储收购价带动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直线上涨,7年的时间让玉米现货价格1580元/吨持续飙升至2500元/吨,受此影响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及总产量不断增加,虽然玉米的收储政策确实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政策面临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截止目前玉米国库存储数量已达2.5亿吨之多,然而下游需求却长期处于疲软态势,导致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此次价改相当彻底 今年春节刚过,政府就明确指出要实行“去库存,调生产,价格市场化”等政策改革,在政策落实前,市场多空预期竞争激烈,各种版本传言起伏不断,直到3月28日关于2016年不再收储玉米的消息被证实。主要内容如下: 2016年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将在东三省和内蒙古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三省和内蒙古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稳定。 为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将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库存等综合性措施。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预案,防止出现较大范围农民“卖粮难”。 关于此政策我们很容易了解的就是今年不实行收储了,玉米托底价格不再有,价格要市场化,另外农民不会吃亏,农民卖粮亏损的部分由国家给与补贴,但是部分市场人士也在质疑,既然2016年收储不再实行,何必让企业入市托底收购呢,收储性质没变啊? 其实文件已经明确说明“仅出现大范围卖粮难等风险时,才会安排企业入市托底收购”,也就是说只有当农户卖粮价格很低,市场却还是无成交或成交量很低的时候,通常出现在下游需求不好,粮源供应用不完的状况下,国家才会出手相关的调控作用,但这也仅是一个风险防范措施,对玉米市场化的实施影响作用会相当微小,因此,此次改革措施还是相当彻底的。 下跌将不可避免 虽然政策目标价格和补贴等相关细节还不清楚,但是并不影响对玉米后续价格走势的判断。因为不实行收储,国内供应压力较大,价格市场化后国内玉米价格就会不断向进口玉米价格靠拢,要想提高竞争力,价格或要远低于进口玉米1450元/吨的价格,目标价格的存在只是方便补贴农民而已,因此预计后期国内玉米C1701合约下跌空间不可估量。 当然作为近月合约的C1605与C1609受此影响后期会走下跌趋势,虽然C1605目前受收储继续,市场投资者担心国家控粮事件发生,恐慌情绪抄底做多,以致于下跌态势不明显,但是C1605价格明显升水华北现货价格,上方价格压力明显,另外接下来5月合约将迎来农户春耕前的集中售粮以及定向的实施,在供给侧压力不断凸显的情况下,预计交割前5月合约还有一波下跌走势。 市场最关心价格下跌空间有多少? 首先我们从成本分析,在不包括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东北玉米种植成本仅为1000元/吨左右,华北地区更低,就目前期货价格来看,C1701下方300个点不成问题,但是一般当临储收购取消后,成本线或不再拥有价值,国内棉花价格的变化就显示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后期玉米价格下跌空间或会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 改善国内外玉米供需状况 此番玉米价格的改革,不仅会有效的去库存,而且会改善国内、外需求状况。首先出口方面,前期因玉米价格高于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大量的国外玉米及替代品流入国内,挤占国内玉米需求市场,但是此次政策实施后,未来国内玉米或将重新夺回国际市场话语权,玉米净出口现象或有望重现。 就饲料企业来说,目前生猪存栏处于低位,若饲养成本继续下跌,养殖利润优厚,生猪养殖或逐渐恢复,会对玉米形成有效消耗,改变国内需求方面的低迷状态, 另外深加工方面,对加工淀粉企业来说,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过高,出口不具优势,国内消耗低迷,导致大量木薯淀粉进口替代,若玉米价格持续下跌,淀粉价格自然降低,从而带动淀粉的需求。 整体而言,玉米价格的降低将会提振下游需求,利好国家经济的同时高效快速地去库存。 终于,让市场忐忑的临储收购事件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市场化”+“补贴”的新制度必然对我国玉米供需环境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反映到价格上来看,除非今年出现极端恶劣天气而影响收成,否则国内玉米市场震荡下跌趋势将不可避免。 (来源:我的农产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