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我省粮食生产的初始分配结构和流通环节情况,今年4月对省内29个县261户农户1个粮食调查年度内(2015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的户均存售粮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2016年4月1日,农户存粮量、待售量同比大增,存粮结构以晚稻为主;全年度售粮量与价格同比双双下降,售粮渠道以个体粮商为主。 一、基本情况 (一)存粮数量及结构 调查年度内,户均粮食播种面积15.27亩,同比增长4.09%。户均全年粮食总产量6934.95公斤,同比增长1.69%。2016年4月1日户均存粮1054.64公斤,同比增长42.75%。从用途结构看,存粮中待售量493.99公斤,同比上升200.12%,占总存粮比重46.84%,同比上升24.56个百分点;从品种结构看,晚籼稻仍为主体,达966.28公斤,同比上升56.95%,占总存粮比重91.62%,同比上升8.29个百分点。 (二)售粮数量、结构及收入 调查年度内户均售粮5794.95公斤,同比下降3.04%。售粮结构中,早稻销售量2661.68公斤,同比上升8.73%,占总售粮比重45.93%,同比上升4.93个百分点;晚稻销售量2741.35公斤,同比下降12.90%,占总售粮比重47.31%,同比下降5.35个百分点。售粮收入14958.15元,同比减少5.67%。农户粮食平均出售价格2.58元/公斤,同比下跌2.64%。其中早籼稻价格2.54元/公斤,同比下跌1.17%;晚籼稻价格2.60元/公斤,同比下跌4.06%,均远低于国家2015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早2.70元/公斤、晚籼稻2.76元/公斤)。 (三)售粮渠道 农户直接出售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粮食为平均每户517.04公斤,占出售总量8.92%,同比下降5.06个百分点。出售给粮食和饲料加工企业的粮食为平均每户1639.54公斤,占出售总量28.29%,同比上升3.56个百分点。通过其他渠道(主要是个体粮商)出售的粮食为平均每户3638.37公斤,占出售总量62.79%,同比上升1.5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售粮渠道仍以个体粮商为主。 二、原因分析 (一)存售量变化原因 此次农户存粮总量和待售量大增,售粮量和收入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我省2015年春节后反复强降雨恶劣天气以及四季度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拖累,水稻易发病,施药效果不佳,受粉下降,不少水稻不能健康成长而单产下降,但因农户播种面积增幅较大,导致户均总产量增长;二是不利天气严重影响了晚稻生长和晾晒,稻谷含水含杂多,色泽和出米率都有下降,整体质量不高,加之农村烘干设备紧缺,粮食不能及时烘干,达不到粮库收购标准,个体粮商收购意愿也不强,且压价较严重,如南城县株良镇当地国有粮站未收粮,个体粮商上门收购次数少、价格低,不少农户晚稻至今未出售;三是粮食价格低开低走,农户普遍存在惜售心理,春节过后,峡江县、临川区等地不少小户为春耕筹备资金,低价出售了部分粮食。但对于种粮大户而言,贱卖意味着大额亏损,致使粮食库存较大;四是国有粮库仓容紧张,收购能力有限,没有完全敞开收购,如抚州市临川区25个国有粮站,只有5个粮站开放收粮。 (二)存售结构变化原因 存售粮结构中,晚稻存量高企,早晚稻销量一升一降,主要原因在于:从传统习惯看,早米偏硬,晚米口感好,农户一般会留下部分晚稻作为口粮,而将早稻与其余的晚稻用于出售,因而早稻销售数量及占总售粮量比重双双上升;从天气和流通情况看,去年下半年阴雨天气偏多,影响了晚稻生长质量,收割后,晴天少,烘干设备短缺,稻谷无法充分晒干,销售时遭遇两难局面,一方面达不到国有粮库水分标准,粮库拒收,另一方面个体粮商压价较严重,不少农户惜售,造成销量大减,存量上升。 (三)销售渠道变化原因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虽然执行国家托市收购价,但其收购网点偏少,对水分、杂质要求严格,门槛较高,农户售粮成本高,一直不是农户售粮首选。去年底,东乡县少数调查户雇车将晚稻拉至粮库,但水分超标,不能入库,农户只能拉回,造成无谓损失。从粮食加工行业看,由于今年稻谷价格整体下滑,以往的稻米价格倒挂矛盾趋缓,有利于加工企业利润增长,扩大生产,因而其收购总量和收购占比均有所上升。许多个体粮商在水稻收割时节上门收购,看粮估价,方便快捷,可以使粮食储运、加工等后续环节从农户手上分离。农户为回笼资金、节约销售费用或抓紧时间外出务工,宁愿让利,以相对低价卖给个体粮商,这是个体粮商收购占比保持高位的重要原因。 四、问题及建议 (一)粮食供需不匹配问题凸显 从宏观面分析,我国粮食需求量是刚性上升的。既然粮食需求端稳定,为什么还会出现卖粮难,农户家中大量存粮的现象?结合近两年国内粮食市场出现的“三量齐增”现象,粮食供需不匹配问题是卖粮难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内人均GDP增长,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口感等品质,因而粳稻、优质品种籼稻颇受消费者青睐,而不少农户种植的常规杂交稻,尽管消费者认可度低,但产量稳定,有国家托市收购支撑,久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其播种面积居高不下。 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加强政策机制设计,通过补贴、科技支持等手段,鼓励更多农户改种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的稻谷品种。同时,粮食托市收购应探索实行优质优价,将优质稻价格同常规稻价格区分开来,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户优化稻谷品种结构,促进供给与需求紧密对接。 (二)国有粮库收购渠道未能完全畅通 作为国家粮食托市收购的主体,国有粮库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稳粮价、保安全的责任。但目前国有粮库收购网点偏少,要求严格,农户销售成本较高,从而促使农户更多选择将粮食低价卖给个体粮商。此外,去年晚稻收割后,阴雨天多,烘干设备短缺,导致许多稻谷晒不干,难以销售,放在家中存储也容易发霉变质。 建议进一步加强国有粮库的监管,规范收购行为,加强便民服务,降低广大农户售粮成本。同时,根据各地天气情况,可以在雨水天气偏多的收购网点适当配备一些烘干设备,为卖粮农户提供有偿性烘干服务,尽量减少农户因粮食潮湿而蒙受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