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中科院院士发问:为什么你们不怕杂交却怕转基因

时间:2016-05-06 03:01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关于转基因,有哪些可以说清楚 【推荐阅读】科协副主席:有些人编谎言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 有些人利用老百姓的不了解,制造了一种虚幻的恐怖 世界首例转基因“低乳糖奶牛”

    关于转基因,有哪些可以说清楚

   【推荐阅读】科协副主席:有些人编谎言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

  有些人利用老百姓的不了解,制造了一种虚幻的恐怖

世界首例转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诞生

  听到“开个微博或微信公号来讲讲转基因”这样的提议,一些科学家脸色一黯。

  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对于普通的科学问题或许有效,但要是谈转基因,恐怕处境难堪。

  这种疑虑也许会在2016年有所改变。1月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4月13日,农业部召开转基因专题发布会,重申了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些都将深刻影响转基因舆论场的走向。

  为什么不怕杂交却怕转基因

  面对科普对象,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作言从细胞核说起,力图“讲得细一点”。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储存了遗传物质,染色体上面分布着基因。基因就是遗传编码,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指导某种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如果把基因看作一条线,那真正的编码只是其中一部分,前面一段负责编码启动,是发动机,后面一段则负责终止、刹车。

  朱作言研究的转基因黄河鲤,即是“通过基因克隆,把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中间的这段编码顺序拿出来,将鲤鱼自己的一段启动和终止序列接到两边,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

  草鱼长得快,通过以上转基因操作,使转基因鲤鱼长成2~3斤可以上市的时间,从普通鲤鱼所需的两年缩短到一年,甚至七八个月。

  “如果草鱼和鲤鱼杂交,是草鱼的整套基因和鲤鱼的整套基因混在一块。一听杂交,大家觉得没有任何疑问,可以吃。”朱作言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而我们做的,只是把草鱼的一个基因跟鲤鱼放在一起,反而导致了不小的疑问。”

  实际上,早在1984年,朱作言的团队就已经通过重组人的生长基因,转入泥鳅、金鱼、鲫鱼、鲤鱼等等,缩短了鲫鱼的生长周期。

  但那毕竟是借用人的基因。“如果都是鱼的基因,不是其他物种或者细菌的基因,老百姓相对容易理解和接受。”朱作言说。

  然而,在科学家眼里,转基因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是可以跨物种。

  现在为人熟知的控制糖尿病的人胰岛素,便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于1982年由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世界首例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

  在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的农业领域,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发展最快。而其中最早走到商业化阶段的抗虫、耐除草剂作物,就是把细菌的抗虫基因、耐除草剂基因转入植物的基因组: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基因转入棉花、玉米、水稻等植物中,使之抗虫;将耐除草剂的EPSPS基因等转入大豆等作物中,使之抗除草剂。

  在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前,传统育种始终在物种之内和近缘种之间进行。但育种进程较长,而且可能没法朝下走。比如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是杂种优势里的一个成功案例,但骡子无法生育。

  而转基因则实现了人工选择优良基因,跨物种集聚优良的性状。它打破物种屏障,拓展了可利用的基因资源,提高了选择效率,育种进程更高效。

  杀虫不杀人?

  上图:转基因猕猴(左)和普通猕猴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 ;下图 :在特殊光源下,转基因猕猴(左)通体呈现绿色,这是因为它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所致

  中原一带,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揪棉铃虫”的片段——棉花果实初长时是青青嫩嫩的小球状,称为棉铃,棉铃虫打孔钻入,吃尽里面的嫩纤维,而从外面喷的药奈何不了它。不少地方曾动员小学生下田,徒手揪虫。

  而将Bt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转入棉花、玉米、水稻等植物的基因组,其表达后就产生Bt杀虫蛋白。害虫取食而亡,植物从而自卫。

  而这引起了推测:虫子吃了都会死,何况人?

  事实上,只有目标害虫摄入转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后,在肠道环境和特定蛋白酶作用下,Bt蛋白溶解成的活性蛋白与害虫中肠上表皮膜受体结合,形成特异性穿孔,害虫中肠麻痹死亡。其他非目标昆虫则没有这个过程,不会被杀死。

  人体内则不存在相应受体,不能与Bt蛋白结合,因此并不会“中招”。

  上述推测就成为一种谣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