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深度调查:如何破局玉米产业临储乱象- - 粮油市场报主办

时间:2016-06-19 06:19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粮食那些事 玉米临储深度调查:如何破局玉米产业临储乱象

文章摘要: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本为惠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设。但因怪象丛生、产业链扭曲而遭叫停,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但补贴细则迟迟未出台,让农民对价格下滑、企业对政策稳定性产生新的担忧。 今年还能种玉米吗?如果不能种,你给说说,..

  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本为惠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设。但因怪象丛生、产业链扭曲而遭叫停,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但补贴细则迟迟未出台,让农民对价格下滑、企业对政策稳定性产生新的担忧。

  “今年还能种玉米吗?如果不能种,你给说说,还能种啥?”最近一个月,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陆续接到多个农户的电话。东三省素来是国内玉米的主产区,可是今年春播季已近尾声,这片玉米黄金带却弥漫着迷茫和无助。

  往年农民的内心并不如此慌张。市场上卖不掉的玉米,国家按临时收储价格托底收购。不过,临储价与市场价接近,甚至高于市场价。农民卖玉米的首选,自然只剩下国储库。

  从2014年到2015年,90%的玉米都进了临储。目前,国内玉米库存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5亿吨。“理论上说,即使这一季不种,玉米也够用了。”中国玉米网总经理王宝全说。

  一边是农民积极种植、玉米“挤爆”仓库,另一边却是加工企业原料吃紧、关门停产,产业链上下全线焦灼。

  5月1日,2015-2016年度玉米临储收购结束。与此同时,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也正式终结,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这项原本意在惠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被紧急叫停,正是冲着破局玉米产业之困而来。

  种什么?

  今年春天,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种植户刘川根格外纠结。三垧地(1垧=10亩)的玉米种子和化肥早已备好,可3月28日,他却等来了“晴天霹雳”——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正式宣布:2015-2016年度临储收购结束后,将取消东北四省区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而实施种植补贴政策。

  在国家发改委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媒体通气会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三个核心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价格你没法担心,到时候多少钱都得卖。”虽口口声声说着担心也没用,但刘川根心里对玉米价格的不安丝毫未减。按照公主岭2015年的玉米行情,刨去多余的水分和杂质,质量最好的玉米能卖9毛多。刘川根不知从哪听到风声,临储取消后,玉米可能跌到7毛5。

  以一垧地产粮8吨计算,三垧地的总收入为3.6万元。包地成本8000元/垧,加上化肥、农具、种子,每垧地的总成本约为1.2万元。“能保本,就不错喽!”刘川根感叹。

  玉米临储政策的终结,并非没有先兆。2015年秋收,一直“习惯性”上涨的国家玉米临储价格突然“刹车掉头”,首度出现了下调,从每斤1.1元,下降到了每斤1元。

  “春天还在鼓励农民多种玉米,临近收获却突然违约降价,这不是坑农吗?”佟屏亚直言,国家制定粮食收储价格,就是政府和农民签订的具有法律责任的契约,突然降价,显得太过随意——临储价每斤降低1毛,一垧地的收入就减少2000多元。对于那些承包了上百亩玉米地的农民,一年的辛苦几乎付之东流。

  临储政策结束后,国家的补贴额度到底能有多少?补贴如何发放?尽管农户希望政策尽早落定的呼声非常强烈,但理应在春播前出台的补贴细则,至今仍未出台。刘川根说,他询问过基层粮食部门的领导,但他们此刻对秋收时的玉米市场究竟会怎样,也无从预测。

  调研显示,由于担心秋后玉米价格下跌,在一些原本收成较差的地区,农民已改种土豆、大豆及其他杂粮。不过在东北主产区,改种并不是轻松的决定——虽无法旱涝保收,但相对水稻,玉米要省事得多,每年农忙算起来只有两个月,平时不用看护打理,种完玉米,甚至可以进城打工,直至收获。“一年一季的作物,农民不愿承担太多风险。改种杂粮,抗风险能力较差。”王宝全说。

  扭曲的产业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