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东北农民坐在炕头上就把玉米卖了。”曾在农民合作社工作的吉林松原人芮鹏笑言。农民发现,无论种植何种作物,几乎都会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而玉米却有临储政策的保驾护航。只要玉米的水分和霉变率达标,不必考虑市场的品种、品质需求,临储“敞开收”。 随着临储价的一路上涨,玉米种植面积和收购量亦与年俱增。2014年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3712万公顷。2015-2016年度,玉米产量达到2.246亿吨,收购量突破1.2亿吨,双双刷新历史新高。 国内某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中国事业部总裁黎君(化名)提醒,即便东三省玉米产量相加,也远未达到1.2亿吨,“这意味着,一部分华北等地区的玉米流入了东北”。 2015年,玉米临储价首次下调,但即便质量较差的三等玉米,收购价也达到了每吨2000元。而在不执行临储政策的河北、山东等地,玉米的市场价已跌至每吨1600-1700元。华北产区玉米向东北产区倒流的情况便随之出现。 一段时间后,华北市场玉米告罄,又会有人花每吨几百元运费把玉米拉回华北。“一来一回,移动没有产生任何价值,完全是社会性的资源浪费。”黎君说。 “堰塞湖”式的库存,需要付出巨额的存储成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的一份报告显示,玉米库存成本包括收购费50元/吨,做囤费70元/吨,保管费92元/吨,资金利息100元/吨。目前,国内玉米库存约为2.5亿吨。按此计算,库存成本约630亿元。 事实上,临储政策实行以前,国储和省储体系已经存在。不过,每年收储量只占当年玉米产量的5%-10%。随着临储收购量的逐年提升,仓容开始捉襟见肘,一批委托给个体户、企业的仓库出现了。 黎君透露,这些“临时工”性质的仓库大多条件简陋,有的索性露天堆放。一旦遇上刮风、下雨、炎热的天气,玉米很容易变坏。高额利益之下,仓库管理方并不愿意去库存,极端情况是“账上有粮,实际无粮”——管理方先将玉米售卖,炒股、买房,之后再将玉米买回来。 “等着瞧,到了10月玉米出库,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矛盾将会集中爆发。”黎君预测。 为了缓解收储压力,临储收购要求玉米的霉变率控制在2%以下,含水量14%以下,但这并未能阻止大量玉米涌向国储。巨大的供求矛盾下,只有最优质的玉米才可能进入临储,品质稍差的玉米只能自寻出路。 与白糖、棉花等作物不同,玉米库存一旦过久,就会出现陈化或霉变,不再适合生产饲料或其他工业加工。一般而言,库存两年的玉米,质量稍好的可加工成玉米淀粉,最差的只能加工成玉米酒精。据统计,国内库存超过或即将超过3年的玉米达7000万吨。 临储政策让农民受益,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日子却不好过。 没有临储托市时,玉米收购价东北最低,华北次之。“以往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有原料产地的优势,1吨玉米可节省约150元,这刚好弥补了产品运往南方主销区的费用。”吉林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新天龙)负责人王宪岐说,如今,这个优势也没了。 往年的玉米收获时节,深加工企业都要抢收一批进不了国库临储的玉米,但数量远远不够。因临储价格高,农民大多力争销到国库。 “要想收粮,必须出高价。”吉林新天龙是一家年产量90万吨的玉米酒精企业。王宪岐说,公司的玉米采购价比临储价低约100元,即便有了政府补贴,公司依然难以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只能保本微利。 难破的局 在中国,直接被端上餐桌食用的玉米只占总产量的约10%,其余的90%都进入到了加工环节。既然仓库里的玉米满了,为何不依靠消费解决压仓问题? 作为饲料的重要原料,每年有近1.2亿吨玉米被做成了饲料。不过近年来,饲料加工企业对玉米的需求却越来越少。 玉米临储政策实施八年来,国内玉米价格一路坚挺,但国际玉米价格却从2011年起大幅跳水。虽然我国有玉米进口关税配额设限保护,但有粮商却绕开玉米配额限制,大量进口不受配额限制的高粱、大麦、玉米酒糟等玉米替代品。 “加上从边贸进来的半走私性质的木薯淀粉、高粱、大麦,进口替代品的总量高达约4000万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