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4)

时间:2016-07-31 12:1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2、确定监督检查次数。A类企业每年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11月底完成),B类企业每年监督检查2次(5月底、11月底完成),C类企业每年监督检查3次(5底、

2、确定监督检查次数。A类企业每年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11月底完成),B类企业每年监督检查2次(5月底、11月底完成),C类企业每年监督检查3次(5底、8底、11底完成),D类企业或窝点属于重点打击对象,至少每两个月检查一次,发现生产立即打击、取缔。

3、监管等级的上调和降级。对于企业监管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A类一下的企业,在一年内经过各种方式、各次监督检查均合格,且定检、监督检验、风险监测均合格的企业质量等级可以向上调整1级;对在监管中发现企业条件出现严重不合格,或者在定检、监督检验、风险监测中出现不合格的,质量等级可以向下调整1级,企业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一经查实,其安全等级即降为“不合格”的D级。

五、以加强食品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1、推进企业全面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必须建立员工健康管理制度;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食品添加剂管理和使用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关键过程控制制度;产品出厂检验和记录制度;产品标注标识制度;员工食品安全培训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若干项基础性制度,这是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前提和保障。要结合企业实际,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全面管理规章制度,并有相应的执行、落实、监督、考核、完善机制。

2、推进企业台帐记录的规范化。①要求台帐记录规范化,台帐管理规范化,监督检查规范化。②通过台帐记录实现产品的溯源,重点规范文本和各种记录,特别是企业的“一进一出”和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生产过程可再现。

3、推进企业培训的制度化。要求企业开展经常性内部培训,包括普及性培训、专题性培训、自愿性培训;接受各级监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包括强制性培训、惩戒性培训、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及年度考核等等,更加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推进企业质量安全档案建设的经常化。要求企业将申请许(来自: 海达 范文 网: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可情况、资质变化情况、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生产过程控制情况、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不合格品管理情况、食品标识标注符合情况、食品销售台帐记录情况、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情况、接受委托加工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收集风险监测及评估信息的记录、企业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企业的自查情况、各级监管部门的检查情况等一系列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综

合建立起有形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

六、严把食品生产许可准入关。

以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为准绳,要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准入条件,严格生产许可初审核程序和时限;加强对企业各种台账记录和化验员资格审查(至少在企业化验室连续干一年以上)、各类备案、各种变更、期满换证、注销、吊销等一系列证后监管工作的力度,经常性地监督企业保持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和能力。

七、各项专项整治落到实处。以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为重点,全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1、以规范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突出规范“生产”和“使用”两个环节,突出治理“两超”行为,切实抓好国务院9部门安排部署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坚决责令召回和依法处理。

2、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特别是做好节假日、季节性、敏感时段等特殊时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为目标,突出抓好“四查、四建、四落实”活动。查生产企业,督促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查重点产品,建立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查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重点区域治理整顿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落实领导责任;查自身监管工作,建立协调有序,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应的监管责任。

3、明确专项整顿重点食品和主要行业。围绕大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围绕我市小麦粉、挂面等粮食加工品、速冻面米食品、酒类、糕点、蜂蜜等主导行业,围绕饮料等高风险产品开展专项整治,促进其质量安全保证水平逐年提升。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