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石油石器时代时石头不会耗尽,同样在现代,石油也不会枯竭,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更高质量的燃料。 【要点概述】 原油一直稳居大宗商品之首。追溯历史的话,是原油成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他创造了经济体系中的盈余,进而推动了科研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今,能用低价开采的石油越来越少,经济体系运行将愈发步履维艰,经济增长也逐渐放缓。 希望你还记得图 2。所有的顶级原油商都使用这张图表,这也许能被我们称为负一阶导数:如果我们开采的原油量要比我们新探明的油田储量更多的话,久而久之,我们迟早会失去廉价石油。然而这些数据也让我们心存疑惑。根据这张图表显示的数据,1982年(这是头一年我们开采的石油比新探明的多),全球原油储量寿命(储采比)增加了60%,而石油需求却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这怎么可能呢?原因是这样的。当沙特阿拉伯巨大的油田刚被发现时,自动喷出井口到地表的石油简直就是免费的午餐,无需消耗更多能源进行开采。当我们不断有大片新油田被发现的时候,又何必再费尽周折去开采更多的石油呢?当时,最廉价的油气采收率只有探明储量的15%,但又有谁在乎呢?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遥遥领先的美国石油生产量于1970年达到峰值,所以到1982年,在全球范围内,对提高采收率的关注不断上升,采收率一度逼近20%(这里的数字都取整)。今天,采收率达到了多少呢?如今,我们运用昂贵和能源密集型的二次和三次采收技术来“折磨”油田:压缩二氧化碳、将水压注入地下、高压蒸汽,还有我认为是终极“刑罚”的压裂法,借助水、沙子、陶瓷珠和一种秘密的有毒和无毒的化学物质的混合体来震动岩石并将其打碎。 这个过程要比真正的钻井还要昂贵的多。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现如今,我们的目标油气采收率达到了 60%,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在北海新油田的采收率预计能达到 70%。这就意味着,有赖于采收率的大幅上升(从 20%升至 60%),相较于从前,我们勘探到的全部油田的总产量会增加 2 倍。简单来说,从 1982 年开始,我们的油田产量每年都会增加 3.5%。每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只在 1.5%,而采收率的上升,使得如今可开采石油储量是全球石油产量的 50 倍,1982 年的时候只有 32 倍。这是个好消息。这样,即使 1982 年后都没有发现新的油田,储采比也会呈现上升趋势。 然而问题来了,在我们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耗费也将呈指数上升。当采收率步入 75%和 85%区间时,我们就没有能力再承担昂贵的费用了。事实上,用于提升采收率的能源已经开始超出产出的能源。这样下去我们总有一天要被将军!未来 35 年间,当采收率从 60%提升至 80%时,能耗将上升 33%,也就是每年上升 0.9%,这的确要比从前每年上升 3.5%好多了,但也是喜忧参半的消息。对原油看多者来说的坏消息在于,提升采收率对石油产量的影响,我们也能称作负二阶导数,已经日渐式微。好消息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能源高效使用和增收碳排放税的可能性上,全球原油的需求量增幅将会在未来 10 到 15 年间稳定在 1%左右的低位。在增幅放慢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新的油田被发现,很低的采收率也能在未来 15 年间保证我们的原油供给。然而,问题来了:采收率的上升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这会让人类无以为继。并且假设价格涨潮真的来临的话,将会持续拖累全球经济增长。15 年后,资源和环境的消息将会持续向好,因为廉价的电动汽车以及环境政策的转变,让原油的需求稳步下降,而且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 Sheik Yamani 著名的预言则会得到验证: 石器时代时石头不会耗尽,同样在现代,石油也不会枯竭,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更高质量的燃料。 更多关于油砂的坏消息 在上一季度,我敲响了关于油砂管道的警钟,但似乎大家都充耳不闻。我的中心观点是,虽然油砂油并不会比常规的石油更容易泄漏,但一旦泄漏了,稀释的沥青会释放有毒的苯气,且在遇水时会下沉,不像原油会浮在水面,这就需要 10 倍耗资来清理。 还有一个更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叫停增产油砂,并停用 XL 油气管。最近一项研究针对 30 种重要全球原油(根据种类和发源地的不同进行分类)开采的各个阶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评估。以油砂为例,在对砂土进行蒸汽高温压裂之前,光是露天采矿就会对树林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常常听说,油砂油只会比传统石油生产多排放 10%至 12%的二氧化碳。而我对此是存有怀疑的。事实上,在砂土燃烧的时候,由于它们的重量更重,所以他们的确只会比平均水平多排放 10%至 12%的二氧化碳。但这只是高温燃烧时的排放量。把采矿、压裂并将石油泵送至地面、运输和提炼过程都算上的话,油砂产品将比普通石油多排放 40%的二氧化碳。 如今,我们的经济体需要用一切能在安全额度间使用的原油以护航我们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品,而减少使用其他更安全的能源,对经济、对环境都会构成不必要的威胁,这样做只是惠及了那些油砂行业的巨头。在议会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的科氏工业集团(KochIndustries), 会协同各方不遗余力地支持油砂油的开采和使用。但对我们其他人来说,这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滥用,虽然短期看来,它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长期来看,将对环境造成严峻的损害。 4,气候问题近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形势的严重性,气候相关的政策转变正在加速。 显著的气候变化也越来越高发,人类正在经历更多的干旱、水灾还有热浪。去年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而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今年一开年就出师不利。今年一月是历史上第二热的一月。二月和三月都创下最热记录。四月则是第三热,而五月和六月也回到了历史最热的宝座。气候的持续波动是一个反常且不详的预兆。如果势头继续的话,2015 年将会遥遥领先成为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学化学出身的德国总统默克尔,就迫使 G7 成员国,尤其是日本和最近开始耍流氓的加拿大,作出到 2100年底完成国家去碳化的公开承诺,且到 2050 年就必须做出更多努力。这是个令人敬佩的进展,但长期来看还不够。这也许是几十年来,美国首次不再自然而然地在所有危机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 很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埃塞俄比亚和巴西,都出人意料地单方面作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承诺。想想连埃塞俄比亚这样碳足迹小的可怜的穷国,都能作出这样没有明确回报的承诺。形势的确在发生变化。 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科研文献,我做了如下总结: 1) 寂静无声的春天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比 5 到 10 年前预测的还要严峻,比如日趋恶化的农耕条件、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物种灭绝。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动物寿命大幅缩短的灾难性局面:总体而言,动物寿命在过去 40 年间被拦腰截断,比如鸟类的寿命就缩短了 40%。人类诞生后不久,北美的巨型动物群就基本灭绝、几百万头水牛死亡、几十亿只曾遮天蔽日的旅鸽的灭绝,这都让我们有理由猜测,人类在历史上曾已经将动物寿命减半过一次。然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现在才刚刚开始显现。请看奥杜邦协会发表题为 Audubon’s Birds and Climate Change Report:a Primer for Practitioners的最新报告,我们就不难想象,40 年后人类的春天,将会是一片寂静。 2) 不可逆转性 让人不无惊恐的是,有些变化似乎是永久的。近日,日渐消融南极洲的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被宣布“已经达到了不可逆转的临界点”。即便我们不再燃烧一桶油,冰川还是会在最快下个世纪崩塌。还好,海平面还需要几百年才会因此上升。但灾难也许会更快降临。像这种不可逆的、独立运作的变化令人们不寒而栗:当北冰洋的冰川融化,黑色的海洋会比反射光的冰面吸收更多阳光,进而加速冰川融化。更糟的结果可能是,冻土带的融化释放出的甲烷,将在为来 20 年间,成为比二氧化碳危害大 20 倍的温室气体。终极灾难是海底冻结的甲烷水合物开始融化,特别是在东西伯利亚大陆架。被封冻于冻土层中的潜在温室气体相当于所有化石燃料燃烧所排出的温室气体的总和。 3) 气候变化在极端气候事件中的影响 发布在六月份的 NatureCommunications 和 Nature 杂志上的新文章都讨论了天气变暖带来的热力效应。他们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气候变化不会引发更多的飓风或者干旱,但当这些自然灾难发生时,更高的海平面和温度会加剧极端气候,使之更加险恶。Sandy 飓风就是因为更高的水温加大了它的能量;几乎创了历史新低的降雨量,加上异乎寻常的高温,则更加加剧了加利福尼亚的干旱。 Nature 杂志还增加了第二个变量:气候变化对上升气流和海水上升流施加的影响。这将会导致一小部分的极端气候事件,这要归咎于极端气候模型往往持续时间更长,例如“北冰洋涡旋”。 4) 重负下的海洋 由法国学者让·皮埃尔·加图索(Jean-PierreGattuso)领导的 22 位科学家一齐在 2015 年 7 月 3日的 Science 杂志上严正发声,表示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陆地上的问题相比,海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海洋生物正在以 2 亿 5 千万年之前的大死亡(The Great Dying)以来最快的速度消失。 海洋吸收了 90%的额外热量,这让海水更难储存氧气。海水还吸收了 30%额外的二氧化碳,这让海水的酸度上升,让贝壳类的生物更难存活。贝壳类生物往往处于生物链底层,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他们的报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物种其实是能够逐渐适应氧气的减少,或者是温度的升高,抑或是海水的酸化的,但最可怕的就是这三种危害同时降临,那真的就是灭顶之灾了。另外,那些得以幸免的物种,最终也逃不过过度捕捞、海岸污染和珊瑚礁的毁坏。 对于近海和深海的鱼群来说,他们的生存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蛋白质重要来源的深海鱼的消亡,将会进一步恶化我们的食品供应形势。我们未来的行为将会决定,鱼类的消亡到底是灾难性的还是只是暂时的苦难。 5) 水资源压力和中东在科研领域之外,伦敦的金融分析师 Andy Lees,阐述了地下水的匮乏、迅速下降的水床,加之受到不断变暖的气候的影响,构成了中东地区国家必须应对的巨大压力。从叙利亚、伊拉克到也门,这些压力正在瓦解社会稳定。 5.全球食品短缺鉴于潜在的气候趋势,以及人类扭转气候变化进程的无力,全球食品供应将会面临灾难性的缩水,以及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的粮食骚乱。 【要点概述】 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同时,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迅速增加肉类消费。几十年来,粮食产量增幅已经异常趋缓,各种迹象表明今后也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而这两大趋势又给大米和大豆的产能持续施压。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持续紧张。耕作所需的天气越来越不稳定,干旱和水灾频繁多发。水灾加速恶化土壤侵蚀。如今,土壤侵蚀速率依然是 1%,是自然替代率的100 倍。害虫和野草对化学药剂的适应性和抵抗性也更强。 【最新研究】 安格里亚鲁斯金大学的全球可持续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如果照现在的态势继续运转,25 年后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结果令人惊愕: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的价格都会是 2000 年水平的 4 倍(现如今是 2 倍)。他们指出“鉴于潜在的气候趋势,以及人类扭转气候变化进程的无力,全球食品供应将会面临灾难性的缩水,以及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的粮食骚乱。这样的情况下,当粮食生产跟不上粮食消费的时候,社会体系将会全面崩塌。”而这些科学家没有提到的是,今年80万试图进入欧洲的难民,让欧洲在资金和组织层面已经感到杯水车薪,而25年后,难民人数可能会达到几百万人。另外,同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失去来自海洋的食物(见上文),除非我们能改变过度捕鱼、污染和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恶习。 6.收入分配不均社会实际的公平程度和受访者所认为已经达到程度相去甚远,和他们理想中的公平社会更是大相径庭。 【要点概述】 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数据显示,美国是发达国家中,薪资和财富水平最不平等的国家。美国也是经济流动性最差的国家,要想脱离美国最穷的 1/5 人口更是难上加难。而 40 年前,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方夜谭。 学院派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Gordon),认为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正在拖垮美国经济。如果庞大的中产阶级在 40 年间都没有实际小时工资的增长的话(美国官方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那中产阶级人群很可能就会 1)为了小幅改善生活质量而背上债务,2)长期的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会继续不竟如人意。 被低估的研究 杜克大学的心理和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 Atlantic Monthly 杂志上公布了一组有关薪资差距最浅显易懂的数据。研究选出超过 5000 名能均衡代表社会各阶层的美国民众进行采访。他们首先被问及,他们理想中社会薪资和资本分配的公平应该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接着再问他们认为当下的社会又有多公平?图三的数据非常关键。民主党或是共和党的政治认同意外地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社会实际的公平程度和受访者所认为已经达到程度相去甚远,和他们理想中的公平社会更是大相径庭。事实上,当研究者让他们在继续维持美国财富分配现状和一个理想型的、比瑞典还要公平的社会体系间做选择时,超过 90%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士都选择后者!这个令人振奋的结果也让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这个乌烟瘴气、以民为敌的政治体系到底是怎么会走到和普通选民的意志南辕北辙的地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