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早籼稻连年丰产,产量逐步站稳3400万吨关口,推动了托市收购量逐年攀升,库存规模持续扩大,加之自2012年始,进口低价大米连年突破200万吨大关,早籼稻有效供给稳步增长,而与之相反的是,稻谷需求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口粮需求同比去年减少20万吨,饲用需求继前两年持续下滑后,本年度仍将大幅降低120万吨左右,工业需求同比降低40万吨,总体需求同比去年减少178万吨。 首先,政策性库存高企、成交低迷,强化供给宽松态势。自2012年以来,由于我国稻谷连年丰产,消费稳中趋降,供需状况发生逆转,由供需偏紧向供需宽松、阶段性过剩转变,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连续三年在稻谷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2013、2014年三大稻谷品种托市收购量为3269、3226万吨,加上2011、2012年粳稻托市收购量1100万吨,累计托市收购量在7500万吨以上。其中,早籼稻2013、2014年托市收购量分别为575万吨、419万吨。截至6月30日,仅成交2013年产早籼稻81.51万吨,且今年以来基本处于滞销状态。湖北省2013、2014年托市早籼稻收购量合计15.83万吨,截至6月30日成交量接近6万吨。无论从国家还是湖北省情况看,托市收购库存余量仍较为庞大。 湖北省地储早籼稻拍卖方面,成交主要集中在2012年产早籼稻,成交量较小,且成交价逐月下滑。1-6月累计成交2.55万吨,成交均价由1月的2380元/吨跌至6月的2158元/吨。 其次,低价进口大米持续冲击国内市场,加剧产需矛盾。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近年来主要大米出口国持续丰产,出口竞争趋于白热化,出口价格不断下滑。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进口量逐年攀升。自2012年以来,进口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2014年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55万吨。
今年1-5月份,我国已累计进口大米101.5万吨,由于大米进口配额发放延后,今年大米进口较上年有所放缓。但相比常年,当前大米进口量仍处高位,且由于进口配额在下半年集中释放,预计全年进口量将与2014年持平甚至超出。 从进口结构看,进口大米逐步由中高端品种向中低端转变,对早籼稻市场冲击尤为明显。2014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135万吨,占当年大米进口总量的53%,其中大部分为5%破碎率大米,与国产早籼米品质相仿。此外,进口大米中的巴基斯坦大米、泰国白米定位也处于中低端层次。从进口价格看,进口低价大米优势极为明显,且与国产早籼米价差呈逐步扩大趋势。目前,越南5%破碎大米进口到南方港口的完税成本约2747元/吨;相近规格国产普通早籼米批发价3850元/吨,价差高达1100元/吨。
(三)“稻强米弱”格局依旧,早籼稻品种替代现象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