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诚信自律与食品安全-诚信与监管的良性互动 2012-06-12 14:08 深圳新闻网 【字号: 】 图文实录: 白岩松: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中午吃了吗?当然吃了。接下来我们继续吃,不过这回不是“吃”,而是谈“吃”。上午有个关键词——诚信,我们需要企业参与到整个食品安全链条当中的人都具备诚信的品质。从某种角度来说,要想真正做到食品安全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努力,那就是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不想、不敢、不能去做影响食品安全的事。不想,靠的是企业自律和媒体宣传。但是说句实话,难度很高。食品真正能够做到大范围的安全,靠的更多的还是不敢和不能。不敢,就是做坏事的成本太高,做了就会被人发现。不能,就是法律制度以及监管做到了让参与者想做坏事可钻的缝隙都很少。所以,今天下午的重点,我们期待的是人人都不想,如何做到不敢和不能呢?首先,有请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监督检查司副司长于军先生作主题演讲。有请。 [06-11 13:28] 图为国务院食安办监督检查司副司长于军 李凡摄 于军:各位同仁、同志们,下午好,我今天下午发言的题目是“诚实守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有了诚信,人们增强了自律意识,就能自觉地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信是建立法治社会、秩序社会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诚信就没有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就没有良好的国际形象。食品生产经营中的不诚信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当前的突出问题之一,这不仅表现在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违禁物质、故意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表现为违规操作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不可能做到“一对一”、“人盯人”,因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良心就成为了食品安全最基本的保证。 [06-11 13:30] 于军:食品行业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讲良心,不讲诚信,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问题。生产经营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违法违规。如果起码的道德底线崩塌,再严格的监管也难守住食品安全。遏制不诚信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一是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氛围,弘扬高尚的价值观、道德观。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不法分子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置法律于不顾,谋取不义之财。在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惩处力度和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诚信建设的同时,还要全社会弘扬高尚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唤起人们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麻木不仁,要让违法犯罪行为失去存在的土壤和环境。同时,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诚信意识也将有助于建立食品安全领域的诚信共识。 [06-11 13:32] 于军:二是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不诚信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当前突出的问题之一,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是建立在高度诚信基础之上的。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归根到底要通过落实食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来实现。针对我国食品生产经营方式小、散、数量巨大、业态复杂的特点,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意识,将更为重要并且具有可行性。还要建立健全各类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定实施“黑名单”制度,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起有刚性约束力的诚信保障措施,全面推动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06-11 13:34] 于军:三是严惩重处。要像打击其他刑事犯罪一样,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故意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我们的社会需要扬善惩恶的氛围,如果对恶不能及时惩处,带来的就会是更多人的效仿。有一个例子叫做“红灯困境”:一群人等红灯,一开始有两三个人闯红灯,如果没有人制止,在他们的带领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闯红灯。如果你坚持绿灯通行,就会比别人晚过马路,还会被人认为是不聪明。在这种情况下,路口的秩序必然是混乱的。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故意加入非食用物质就是刑事犯罪,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近几年,政府有关部门公布了已经发现的64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健全监管执法责任制,加强各环节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扩大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查、市场巡查、执法抽检的频次、范围,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着力解决带有行业共性的潜规则问题,按照从严从快的原则,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要防止以罚代刑,主动支持配合公安、检查和审判机关的的工作,及时移送案件,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时惩处。 [06-11 13:35] |